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職業教育與產業協調發展及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促進職業教育與產業協調發展兩者相輔相成,職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對區域產業發展現實需要的充分考慮,同時,區域產業發展也要充分考慮職業教育在技術技能人才支撐方面的作用。為此,應從完善頂層設計、優化資源布局、增強服務能力、鼓勵區域協作、瞄準核心領域等多個方面促進兩者的協調發展。
[關鍵詞]職業教育;區域產業;協調發展
一、職業教育與產業協調發展概念
高等職業教育與產業協調發展,指的是通過調整、優化高等職業教育和各項區域產業資源,讓兩者相互協作、優勢互補,從而促成其的共同發展。當然,從另一方面來說,各地區發展高等職業教育,要以其自身發展規律和地區綜合實際為基礎,強化高等職業教育對于區域經濟、產業發展的服務能力。此外,在對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進行規劃時,也要充分考慮高等職業教育,并將其作為人才支撐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本地區發展規劃中。促進高等職業教育和產業協調發展,是國家經濟和產業發展的內在要求。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首先,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建立在國家和地方經濟及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其次,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和改革而言,國家和地方經濟及產業的發展是其根本動力,而國家在教育方面方針政策的變動會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整體發展產生較大影響;最后,高等職業教育已成為地區經濟、區域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產業發展對高等職業教育影響
(一)影響發展規模職業教育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是一種高投入的教育形式,其整體的發展速度受到國家經濟和產業發展水平的影響。一般來說,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及其發展水平,最主要的指標就是國內生產總值,即被人們熟知的GDP,而對衡量職業教育發展規模而言,最主要的指標則是職業學校在校生的數量。“十五”和“十一五”期間,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快速上漲,此階段高等職業院校在校生數量也從2001年的294萬上漲至2010年的735萬,由此可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規模和職業教育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規模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存在線性關系。“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間,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規模相比之前存在一定程度的下滑,這與經濟發展速度降低存在一定關系。
(二)影響發展速度從很大程度上講,高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建立在國家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技術上。結合高等職業教育規模的增長速度和國家GDP的增長率趨勢可以看出,從“十一五”期間到現在,GDP增長率和高等職業教育規模增速在同步增長。隨著“十二五”之后我國GDP增長速率變緩,高等職業教育的規模也有所下降。因此,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國家經濟和產業發展速度的影響。
(三)影響教育資源分布一般而言,各地區職業教育資源分布狀況受多種因素影響,但區域產業布局是眾多影響因素中占比較大的一個,以下為其主要體現的方面:1.高等職業教育資源的集中程度受區域產業發展的總體水平影響。2018年,我國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四個地區生產總值平均占總量比值分別為53.5%、19.4%、18.5%和8.6%,與之相對應的高職學生全國平均占比分別為40.6%、30.7%、21.9%和6.9%。2.區域內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受本區域產業經濟總量變化的影響。2015-2018四年間,東部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GDP的比重從55.5%降至51.2%,其職業院校在校生規模也在這四年間有所下降;西部地區則由17.2%增長至20%,其職業院校在校生規模和本地區生產總值一樣,都有明顯的上漲,具體數值比例表現為:東部地區高職院校在校生規模從原來的41.4%降至39.7%,西部地區高職院校在校生規模則從原來的20.2%增長到24.3%。與此同時,中部地區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則與其經濟產業發展態勢完全相反,這種情況與中部地區教育投資塌陷有很大關系。3.區域產業的發展方向也是決定本區域內職業教育的發展特色的重要因素。比如,以服務煤、鋼、石油等資源產業為特色的職業教育模式主要集中在資源型經濟為主的地區;以制造、輕紡、食品等產業為主的職業教育模式主要集中在加工產業為主的地區;而在服務業發展相對較好的地區,其職業教育模式也比較偏向于財經、教育、旅游、服務等方向。
(四)影響人才培養結構職業教育服務于國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而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結構與同一時期國家產業結構間存在很大的聯系。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工業化與城鎮化兩項工作的深入推進,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積極成果正在逐步顯現。結合相關數據可以看出,2018年第一、第二產業增加值占我國當年GDP的比重均有所下降,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我國當年GDP的比重則在上漲,并且第三產業在整體產業結構中所占的比值已于2013年超過第二產業。
三、職業教育對產業發展的作用
(一)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人才支撐進入21世紀以來,高等職業教育為各產業領域培養輸送了很多具有專業技術技能的人才。特別是近幾年,伴隨我國高校擴招的良好形勢,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供給能力持續上漲,2018年、2019年高校畢業生數量分別為363萬和366萬,自2013年以來,每年的高職畢業生在高等教育畢業生中的占比均超過40%。由此可見,高等職業教育每年都可為產業發展提供一定的技術人才支撐。
(二)助推產業的快速發展高等職業院校培育出的人才都具有較高的素質和良好的技術技能優勢,這不僅能有效提高人力資本與勞動配置的水平和質量,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區域產業的發展速度,增強其在技術方面的創新能力,從而加快產業技術的應用和更新速度,讓產業潛能在更大程度上得到釋放。
四、促進職業教育與產業協調發展建議
(一)完善體制機制想要在最大程度上促進高等職業教育與產業的協調發展,不僅要結合區域實際發展需求強化頂層設計,還要圍繞職業教育服務社會經濟的發展理念,尊重職業教育發展規律,就職業教育和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形成有效措施,建立健全二者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同時,要根據國家經濟結構調整與產業布局規劃,調整優化區域產業結構,促進職業教育和產業發展協調度的不斷提高。當然,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成立以促進高等職業教育和產業協調發展的專職管理機構,形成專業化的平臺,以求促進兩者的協調發展,同時推動基于高等職業教育和區域產業協調發展的宏觀規劃、統籌調控、協同聯動與創新發展機制建設。
(二)優化教育資源國家及地方政府對于未來產業發展的規劃,是區域內高等職業教育調整發展結構、優化資源布局的基礎。任何調整措施都要從地區發展實際和優勢出發,特別是針對教育資源,要有針對性的培養更多技術型和技能型人才,為高等職業教育的受眾和更多的勞動者提供專項技能培訓,從而讓職業崗位培訓和勞動力轉移培訓的積極作用充分發揮。除此之外,還要積極促進職業教育資源的優化,形成以優化經濟社會發展配置和職業教育資源為目標的體制機制。當然,不僅要尊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規律,也要對國家、地方經濟發展的規劃和需求進行綜合考慮,并以此為參考優化配置高等職業教育資源。
(三)增強教育服務能力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要結合自身發展規律,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積極的服務。因此,要鼓勵各類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高等職業教育辦學,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教育教學內容,為培養熟悉企業文化、踐行企業精神、具有職業素養的高素質人才奠定良好基礎。同時,積極調整并完善高等職業教育質量評價體制機制,結合國家、地方經濟與產業發展需要對學校辦學與人才培養質量進行有效評價。
(四)加強人才培養針對國家戰略、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現代服務業等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的重點產業和領域,要加強相關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同時,要順應我國推進城鎮化、工業化大發展的客觀需求和實際需要,結合區域內農村的現有產業和當地政府發展規劃,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和發展方向,同時積極推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的發展和完善,提高農業技能技術人才的比重,帶動農村勞動力加速向第二、三產業轉移。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高等職業教育與產業協調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我們要緊跟國家發展的步伐,圍繞“中國制造2025”藍圖,加強各類型技能技術人才的培養,為實現制造強國目標提供足夠數量的人才。同時,在順應服務業轉型趨勢的基礎上,結合地區經濟發展現狀,優化教育資源布局,完善各項體制機制,集中資源,促進高等職業教育與產業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6[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6.
[2]韓永強.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現狀、問題與方略[J].職業技術教育,2015(7):90-92.
[3]萬偉平,李森,王貴蘭.論高等職業教育專業建設與區域產業發展的銜接與融合[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9(1):61-64,79.
作者:王愛兵 劉亞朋 李慧龍 單位:河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