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公共藝術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關系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會導致生活節奏的加快,學業加重會使得學生尤其是剛剛脫離義務教育管理的在校大學生,產生歸屬感不強、自控能力差、容易受誘惑等問題。因此,我們借助公共藝術的手段,響應國家文化藝術發展的新文化趨勢,將公共藝術引入高校校園,以實現引起共鳴、陶冶情操、心理疏導等正面積極的意義。文章重點對公共藝術教育手段介入當代高校大學生教育的可行性進行分析,并研討公共藝術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未來的協同發展。
關鍵詞:中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心理健康;藝術共鳴
引言
當代中國高校對大學生的教育提倡多元化發展,著重強調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然而,學生的壓力眾多,不僅有課業繁重、競爭激烈引起的心理壓力,更有人際關系和原生家庭等方面導致的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與未來的發展。開放、共享、民主、交流是公共藝術教育在公共空間中精神和態度的體現。公共藝術最重要的是價值取向的表達,而不拘泥于形式,它是為公眾服務的藝術,是一切具有公共性質的藝術活動。它是以藝術為社會公眾服務為前提,藝術家按照一定的參與程序來設計、創作融合于特定公共環境的藝術品,并以此來提升、陶冶公眾的視覺審美經驗[1]。公共藝術教育是介入大眾日常生活,通過豐富多變且易接受的形式提升審美標準、提高公民自身素質的重要教育手段。20世紀80年代末,公共藝術教育逐漸在中國各大高校教育中初露頭角。隨著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美育”教育,公共藝術教育漸漸成為“美育”教育的主體陣地,通過豐富的手段助力大學生的人格塑造,同時也成為了校園里學生緩解心理壓力的一角。
1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1.1大學生所處的心理健康階段
大學生正處于身心成長的關鍵階段,大部分學生心理建設尚未完全,自控力與調整能力較弱,并且存在著不同于其他年齡階段的特點。(1)大學生的獨立思維蘇醒。開始產生個人主義意識,能夠借助自我邏輯進行對事物的觀察與理解,形成與周圍的人、環境等因素之間的良好聯系。(2)大學生大腦跳躍性思維漸強。在網絡信息發達的時代,精力充沛的大學生對于身邊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心,同時對一些未知領域也充滿了求知欲,用自己活躍的思維延伸感知周圍的新鮮事物。(3)大學生心理起伏變化大。大學生的蛻變需要種種挫折來實現,但面對挫折,大多數人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所處的社會學習環境較為復雜,社會給他們的壓力和困難逐漸增多,也進一步促使其各種心理問題的滋生和擴大化。面對普通意義上的健康心理,標志性因素就是“適應能力”,指的是與環境、人群交際、社會時局等的相處能力如何,而這種能力的適應程度也是心理健康與否的標志。截至目前,各項調查數據顯示,當代大學生對自身心理建設不夠完整,可以總體概括為自我心理調節能力較差。
1.2影響中國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學生步入大學后,經歷了學習和生活環境的變化,迅速脫離家長的管束,開始變得自由。根據中國特色教育體系,義務教育結束后,繼續深造學習便成為一種抉擇。大多數學生在“填鴨式”與“趕著跑”的教育模式中沒有形成自我督促的習慣,在進入新環境后面對種種誘惑就會變得不知所以,迷失自我。由于自我定位并不明確,很多大學生開始變得消極,面對學習的疲憊心理愈演愈烈。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兩點:(1)人際網絡的競爭關系。大學生步入校園后,面對的老師、同學不再是身邊最熟悉的人,來自五湖四海的人相聚在一起,各個地區有不同的文化習慣,因此在人際交往中無可避免地會產生文化差異與生活方式的碰撞,從而引發矛盾。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方面,人際關系處理不當,勢必會造成利益沖突和矛盾激化。(2)科技媒體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新媒體時代的影響力越來越強,人們汲取知識的方式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紙質書籍,更多會選擇容易理解的媒體娛樂。互聯網上的信息內容量雖然豐富,但卻良莠不齊,大學生涉及和接觸的方面越多,越容易被媒體娛樂同化,產生三觀扭曲的言論和想法。所以,針對我國當下的文化發展方向,國家應積極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與創新,不僅僅以“德智體美勞”為基準,更要以整體發展為目標,通過發展公共藝術教育,實現更好的知識體驗感和互動性,從不同層面理解文化,明晰發展的意義與自我提升的價值。
2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現狀
對于“公共藝術”,很難有一個權威、精準的界定,英文術語中公共藝術的名詞有很多,廣義來看,在公共空間中的所存在藝術方式都屬于公共藝術。根據近幾年我國公共藝術發展情況來看,藝術形式多為城市內部的裝飾雕塑、景觀互動裝置等。隨著各大高校進行現代化建設與改革,公共藝術開始出現在學生的視野和生活中,公共藝術空間也越來越受重視。因此,對現代高校環境藝術再創造,進而使其成為集體審美對象,是公共藝術的重要任務。公共藝術教育的首要問題是,從藝術的角度使校園公共空間成為學生最重要的與藝術交流的場所。例如,校園中出現的木棧道與具有藝術感的長椅,既美觀又舒適,同時也能為學生提供休息、交談的場所。大學校園環境內的公共藝術作品,引起學生好奇心、激發共鳴的同時,又能增強其文化藝術造詣。大學生公共藝術教育中的藝術創作是高度要求美觀與實用的結合,一切以學生為服務對象。總之,校園公共藝術教育是在空間中發生的使學生產生代入感和舒適感的形式。對比有著傳統藝術氛圍的國外高校,我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還不夠系統、不夠成熟,但是現如今的發展現狀仍然值得肯定。
3公共藝術教育介入大學生心理健康領域的綜合性分析
3.1藝術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治愈作用
臨床心理學研究表明,情緒主宰健康,保持良好的情緒和穩定的情感是人體內最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力量之一[2]。促進心理健康有兩種途徑:一是提升自身抗挫強度,使自身在面對各種障礙時更具主動性;二是控制接受外界壓力的程度,使壓力與自身抗挫程度相當。作為年輕、新穎的心理疏導手段,藝術治療與藝術干預所展示出來的潛力和作用正在逐漸被人們所認識、理解和接受。大學生公共藝術教育在引導大學生心理健康和心理成長方面的價值,是任何一種教育形式也無法替代的。促進個人的心理健康成長,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公共藝術的介入,使高校學生在接受傳統教育的同時,接受藝術空間的環境熏陶,藝術課程的欣賞與實踐課程逐步融入到傳統課業當中,達到學生與藝術作品近距離接觸的目的。通過藝術作品產生的無形共鳴,在學生群體當中產生影響,引起人與人之間的話題討論,使陌生的相處氛圍被柔和化解。調節性情,釋放不良情緒,轉變心情。面對課業壓力和各種社會競爭,處于義務教育中的學生沒有足夠的業余時間進行娛樂消遣,步入大學之后的迷茫情緒和自主學習的方式也讓許多學生摸不著頭腦,上學離家的遠距離思念以及宿舍環境的人際關系等,都是容易使學生產生不良情緒的因素。公共藝術課程的加入,使得這些情緒得以調節,充分利用校園環境的藝術氛圍,排解不良情緒,完善個人品格素質。凈化心靈,提升人格,完善自我。蔡元培先生指出:“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冶感情為目的者也。”[3]生活感、娛樂感、場所感、親和感是衡量高校公共藝術是否合格的標準,切身感受藝術內涵能夠放松身心,使學生長期接受藝術熏陶,建立對審美觀念的正確理解。以灑脫的人生態度去面對現實,恰到好處地調節自身情緒狀態和意志因素。公共藝術教育是培養大學生情感智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大學生文化素養的重要途徑。在培養學生健康的個性心理與心理問題治療方面,公共藝術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有突出的作用。將公共藝術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解決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是時展的趨勢和必然選擇。這就是蘇珊•朗格所說的:“藝術可以使情感明朗化和對象化,從而使人得以關照和理解它。”[4]
3.2公共藝術教育介入大學生心理健康領域的實踐
20世紀90年代,公共藝術教育療法在我國嶄露頭角并發展至今,在高校各大心理治療領域都得到了應用,例如教師通過繪畫、心理劇、音樂、舞蹈、沙盤等藝術形式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引導學生更好地認知和發展自我,為高校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治療性公共藝術教育能促進學生的自我認知和健全人格的培養,已經達成了共識。汕頭大學在學校開展公共藝術展覽與教育項目,并提出公共藝術教育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平臺,對學生的人格發展也能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黑龍江工程學院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的心理健康協會,通過心理健康的文藝詩歌寫作或配樂詩朗誦、針對小組中數量較少的理工科女生開設“女性心理健康”心理團體輔導、線上媒體的公共藝術教育傳播等多方面的公共藝術形式,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公共藝術教育相輔相成,互為指導,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3.3存在的問題,進一步發展和實施的可行性
心理治療,簡單來說就是對心理問題的治愈和調整。自我可憐的外控力人群可能有抑郁風險,過度在乎別人的看法,心理學上將其定義為外控力導致的心理問題。很多當代大學生在學習中都面臨這一問題,主要原因是他們承受著很多方面的壓力,例如社會的競爭壓力、環境帶來的心理壓力以及人際關系壓力等。特定的場所在一定意義上有引導性作用,以建筑或場所的特性吸引群眾的參與,有固定的模式和人群效應。但是,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所以公共藝術與學生之間的聯系是比較有限的。在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進行規劃時,大學生的審美心理、心理狀態以及接收方式都是需要考慮的。由于所處年齡和社會身份的影響,大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相較而言更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對藝術的理解能力較強。公共藝術教育能否適應高校學生心理,能否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是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能否成功的關鍵。校園文化涉及的藝術教育,直接影響著學生健康身心的塑造。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需要貼合學生生活、不矯揉造作,真實的情感流露是最好的藝術交流方式,讓藝術融入大學生的學習環境,讓校園提升成為藝術空間的集散地,以此來緩解學生的壓力。
結語
公共藝術教育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全面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公共藝術教育的開展應當充分考慮當代大學生的普遍心理問題,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良好的適應能力、高雅的審美情操。作為公共藝術教育的實踐者,首先要讓學生主觀感受良好,促進其好奇心的生成,進而達到共鳴與理解。搭建一個使學生與藝術便捷交流的平臺,盡可能最大限度地確保公共藝術與不同學生之間交流的權利平等。
參考文獻:
[1]張佳妮.關于公共藝術的思考[J].藝術教育,2006(02):16-17.
[2]陳靖.美術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初探[J].教育與職業,2006,(26):79-80.
[3]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3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4.
[4]肖建宗.論藝術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國成人教育,2009(17).
作者:葉洪圖 王傳澤 張濱 單位:大連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