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海洋生態的影響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X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4)120-0156-02
1 福州市海洋環境現狀
福州市是省會城市,也是海洋大市。福州與臺灣一水之隔,海域面積10573km2,占全市國土面積的46.91%。灘涂面積582.76 km2,占全省的28.1%。海岸線長920km,占全省的1/3。羅源灣、福清灣、興化灣是深水良港。海岸地貌類型復雜多樣,構成眾多獨特的自然景觀,海洋旅游資源豐富獨特。海洋能和風力能資源豐富。2013年全市海洋經濟總產值突破2000億元,比上年增長13.24%,占全省海洋經濟增加值的32%,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16.7%。海洋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海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2013年福州市海洋環境質量總體良好,海水水質優于二類水質標準的面積達60.8%,符合海洋功能區水質要求的面積達74.1%。閩江、龍江和敖江入海污染物總量基本達到削減目標,但仍有部分指標超標。
2 近年來福州市填海情況
為了在更高起點上加快建設“海上福州”,近幾年福州市用海項目增加較快,2012年全市確權用海項目7宗60多公頃;2013年確權用海項目17宗400多公頃;截止至2014年5月,全市確權用海項目13宗,總填海面積160多公頃。填海工程主要分布在羅源灣、福清江陰和長樂,與《福州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相適應。建成臨港生態工業區、港口物流集聚區和綜合服務區,解決當地群眾的就業問題,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但同時也給海洋生態保護帶來一定影響。
3 填海對福州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
填海項目的建設雖然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緩解了土地供應壓力,卻造成了所在海域經濟魚蝦貝藻類等海洋生物資源的大量衰減,改變了區域海洋動力學環境條件,而且還給海洋、海灣、河口等區域帶來不同程度的污染,影響海洋生態環境。
3.1 濱海濕地
填海工程會造成濱海濕地的功能退化,影響濕地生態功能和時空動態。濕地生物的棲息地喪失之后,鳥類和底棲動物的生存環境不復存在,給這些生物的生存帶來了巨大的挑戰[1]。以填海造陸工程為例工程實施之后濕地生物的種類和平均數量都明顯減少,但某些生物則大量的滋生,如多毛類種類獲得了生存的優勢,過量的磷、氮無法被原有的環境消化,導致大量的藻類滋生,引發了諸如赤潮等海洋災害。海洋工程項目數量在逐年增加,濕地面積不斷下降, 1992年10月,結合長樂海蚌資源保護區和長樂國際機場建設的實際情況,福建省七屆三十次會議重新審議通過了《福建省長樂海蚌資源增殖保護區管理規定》,將海蚌資源保護區的中部劃出一片海域作為機場的排污區。海蚌資源增殖保護區的面積調至13000公頃。因而,填海項目之于濕地生態影響的研究和保護必須進一步深入。雖然福州填海濕地影響研究已經得到開展,但其研究只是局限于消極結果發生之后的研究,如濕地功能退化、濕地面積縮減、濕地生物種群的統計等工作,并不能阻止濕地生態系統的逐漸減少的趨勢,并且許多研究缺乏足夠的理論依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為濕地生態系統的環境影響提供充分的支持[2]。
3.2 海洋漁業生態資源
填海項目的實施會擠壓魚類的生存空間,魚類的產卵、發育、捕食的區域都會一定程度上受到削減,填海甚至還會導致魚類資源的消失。由于填海工程的增加,導致魚蝦類的棲息地減少,并且受到人類的污染,影響了其繁殖的能力,導致該地區的魚蝦類的養殖業和捕撈業都不同程度的遭到破壞[3]。福州是漁業大市,水產養殖業主要集中在連江縣、羅源縣和福清市,漁民沿用傳統投放鮮活餌料養殖,過多的餌料累積在鮑魚和魚類等網箱底部,導致海水水質惡化,海洋赤潮頻發。2010年赤潮災害最嚴重,持續時間最長,頻率達7次,主要發生在連江定海灣及黃岐半島、羅源灣和長樂至平潭海域,累計面積達896平方公里;2012年全市發生大面積有毒赤潮,造成鮑魚死亡8.3億粒,損失金額11.7億元,造成嚴重經濟損失。
3.3海漂垃圾
由于建設項目填海在實際運作中環境影響論證和保護等方面工作尚不夠充分,在填海過程中,施工作業區域的拓展和工程建設廢料未能得到很好的收集、轉運處置,并且隨著生產營運期人類活動擴大和加密,產生的大量垃圾以各種方式進入海洋,形成海漂垃圾。沿岸個別工業企業的各種固體廢棄物隨意傾倒、堆放,隨大雨沖刷入海;水產養殖使用的塑料泡沫等影響海岸帶美觀,堵塞漁港,侵占灘涂,影響了海水水質。隨著海流與潮汐等海洋水文動力的作用,海漂垃圾擴散到更遠的海域,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危害。海漂垃圾的污染種類繁多,其中以塑料所占的比重為最多,塑料在海水中還會緩慢的降解,降解后的垃圾被海洋生物吞食之后,通過海洋食品進入人類的餐飲行業,從而危害人類健康[4]。
3.4非法傾廢
由于大量的海洋工程上馬,福州周邊海域成為海洋疏浚傾廢活動最頻繁、最復雜的區域之一,傾廢發生的主要區域為羅源灣及福清江陰附近海域,傾瀉的廢棄物主要是挖深港池、航道工程和建設碼頭、海洋工程所產生的泥土、沙礫和其他物質。非法海洋傾廢污染損害海洋環境, 破壞生態平衡及海洋漁業資源,給海洋傾廢管理帶來巨大挑戰。近三年,福州市海監支隊就查處非法傾廢的“碧海”案件12起,共收繳罰款83.5萬元。
4 對策及建議
1)建立填海項目的海洋環境保護機制。填海項目總體規劃應符合《福建省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和《福建省海洋環境保護規劃》(2011~2020年),是符合《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的鼓勵類、保護類等項目。對于海洋環境保護的機制,將填海項目的各個環節都納入到海洋環境保護的機制中來,確保福州海洋環境保護的可持續性。
2)加大海洋環境保護執法力度。理順各部門管理職責,海陸統籌,聯合執法,明確責任。加快出臺地方海洋環境保護實施細則。堅持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明確填海環境污染的責任,將海洋環境保護落實到位。
3)公眾參與,依法聽證。將填海生態污染問題公開化,在制作項目海洋環境影響報告書時,通過公眾參與工作,了解公眾最為關心的環境問題和最為關心的環保保護目標,比便采取相應措施,使環境和敏感目標得到有效保護。同時圍填海工程必須舉行聽證會,依法組織利害關系人參加聽證會,廣泛聽取群眾意見。
4)加大資金投入進行治理。用海項目將引起海洋生物資源的損失,應依法繳納生態補償金,生態補償金可用于改善沿海水域的生態環境,為魚、蝦類聚集、棲息、生長和繁殖創造條件;選擇適合當地的苗種進行增殖放流;進行海洋生態環境綜合整治。
5 結論
在土地資源日益緊張的情況下,填海作為拓展發展空間的一種選擇手段,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會帶來生態環境的破壞,因而研究、分析其作用機理和影響因素,有利于更加科學合理的開展填海項目的研究,使之形成系統化的理論,有利于今后的工作開展,為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吳濤,趙新生,張彥彥.圍填海造地工程施工對海洋水環境的影響研究:以連云港連云新城圍填海項目為例.海洋開發與管理.2011,5:26-30,73.
[2]謝挺,胡益峰,郭鵬軍.舟山海域圍填海工程對海洋環境的影響及防治措施與對策.海洋環境科學,2009,28(s1):105-108。
[關鍵詞]海洋文化生態;特性;影響因素;路徑選擇
[作者簡介]張永貞,廣東海洋大學思政部碩士研究生;張開城,廣東海洋大學思政部主任,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長,教授,碩士生導師,廣東湛江524088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9)10-0162-03
一、海洋文化生態的概念
(一)海洋文化生態概念
英國生態學家坦斯利(Tansley)首創了生態系統(Ecosystem)概念。他指出:我們所謂的生態系統,包括整個生物群落及其所在的環境物理化學因素(氣候、土壤因素等),它是一個自然系統的整體。那么所謂的文化生態是指文化的生存和發展所處的人文環境,甚至包括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文化生態”也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廣義的文化生態,首先是一種世界觀,或也可以說是一種文化觀,是一種文化的生態學,狹義的文化生態,主要是指精神文化與外部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以及精神文化內部各種價值體系之間的生態關系。
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不僅創造了燦爛的大陸文化,也創造了輝煌的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就是在人們對海洋的不斷探索和發現的歷程中誕生,因而,海洋文化在人類的發展歷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海洋文化只有“生態化”才能實現海洋文化的良好循環發展。那么所謂的海洋文化生態就是海洋文化的生存和發展所處的環境,也就是在海洋文化所處的海洋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中實現海洋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海洋文化是人類在所處的海洋環境中不斷調整和更新的過程,這也就是海洋文化生態化過程。一個良好的海洋文化生態系統才能真正地反映海洋文化所蘊含的重要作用和無限的活力。
(二)海洋文化生態的特性
生態系統的特性決定了海洋文化生態的基本特性。從生態學的角度看,海洋文化生態具有整體性、動態性和主體性,
1 整體性。海洋文化生態作為一個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整體而言,海洋文化生態是由海洋文化和文化所處的環境組成的整體,二者相互適應、相互促進,從而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把握好海洋文化生態,應當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海洋文化生態;應當從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重視和發展海洋文化各種具體文化形式,特別是別具特色的海洋文化,優化文化生態的結構,優化具有特色的海洋文化發展模式。
2 動態性。按照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事物不是靜止不變的,都是發展變化著的,用發展的眼光審視海洋文化生態,其應該是一個動態開放型的穩定系統。海洋文化生態的動態性主要體現在其時間和空間上的動態變化。海洋文化生態的動態性要求我們要以辯證法的運動變化的觀點考察海洋文化生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揭示其運動發展的規律,從而更好地對海洋文化生態進行維護及完善。
3 主體性。主體性是海洋文化生態所具有的特性之一。海洋文化生態的主體性特征是人在海洋文化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所決定的。海洋文化生態與人息息相關,人是海洋文化的生產、傳播和消費的主體,是海洋文化生態的維護者。人在勞動實踐過程中創造了文化的同時,文化也對人的塑造起了很大的作用,人在文化世界中的生存發展,彰顯其主體性的價值和意義。總之,主體性是文化生態系統最為明顯甚至是根本的屬性。
二、海洋文化生態的影響因素
海洋文化生態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浩瀚的大海、獨特的海洋條件為海洋文化的誕生提供了必要條件,孕育了具有深厚底蘊的海洋文化,因此,每一種海洋文化的形成背景都與其存在的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海洋文化生態的影響因素是研究海洋文化生態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海洋文化主體的文化生態意識
海洋文化屬于區域文化的范疇。其傳統價值觀念、思維習慣、情感模式和行為規范經過長期的積淀和流傳,成為獨特的海洋文化資源,不同的文化主體擁有不同的文化生態意識。海洋文化主體是海洋文化的創造者、擁有者和傳承者。文化主體是地方文化特色構成要素中最為重要和不可分割的部分,對其重要性和地位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定位,這是保護海洋文化生態的首要條件,在世界一體化的今天,海洋文化生態主體的文化生態意識的確立,是主體進行一切文化活動的前提。人們在享受現代文明的同時,也要考慮怎樣將文化與生態整合,維護好海洋文化生態,怎樣才能使優秀的海洋文化得以保護、發展和傳承,僅僅依靠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海洋文化主體的文化生態意識對維護海洋文化生態具有決定性作用。
(二)海洋文化生態的平衡度
“生態系統物質和能量的輸出與輸入必須平衡才能保持它的穩態,因此,生態平衡是一種根本的價值,是人和其他生命生存的基礎。”從生態學的角度審視海洋文化生態,海洋文化生態是海洋文化與其所處的環境所形成的一個動態的平衡過程。所謂海洋文化生態平衡,指的是海洋文化存在與發展的各個子系統乃至各種因子和成分,以及海洋文化生態的各種內外環境因素,保持著動態的、和諧的比例關系。海洋文化是海洋社會的文化,海洋文化生態是與其所處的環境中多種因素協同發展的結果,海洋文化的滲透與傳播涉及海洋社會的方方面面,因此海洋文化生態的建設具有綜合的特征,需要保持海洋文化和海洋環境之間相適應、協調并相互促進,也就是維持海洋文化生態的平衡度,從而防止海洋文化生態的失衡、淡化和被侵蝕的危險。
(三)海洋文化生態環境的作用
所謂的海洋文化生態環境指的是海洋文化的生存和發展賴以進行的自然、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各種條件。海洋文化的生存和發展是在一定時空中進行的,也需要一定的外部條件。所謂的時空條件也就是環境。海洋文化生態環境的范圍很廣,既包括自然環境,也包括海洋社會環境。但是海洋文化生態環境的好壞對海洋文化生態有一定的促進和制約作用。無論是海洋文化的創作、傳播和弘揚,都是在一定的海洋環境下進行的。海洋文化環境適應海洋文化的存在,文化生態環境就對海洋文化的存在和發展起著促進作用。但海洋文化生態環境如果不適應海洋文化存在、發展的狀況和要求,它就會對海洋文化的存在和發展起到制約作用。
三、維護海洋文化生態的路徑選擇
(一)提高海洋文化主體的文化生態意識
主體性是海洋文化生態的必有特性,也是其所
具有的根本屬性。按照這一特性進行海洋文化建設,就必須在對海洋文化主體的培育上加大力度。文化生態意識主要體現為文化可持續發展觀。人類進行文化藝術生產,需要通過對文化資源的適度的、有節制的開發,在滿足文化需求的同時注重保持文化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文化可持續發展觀的確立,為主體進行一切文化活動做好了思想準備。
提高海洋文化主體的海洋文化生態意識,是維護海洋文化生態的前提。應發揮海洋文化主體在文化生態的保護和開發方面的主導能力,將海洋文化價值觀和海洋環境相結合,使獨特的海洋文化得以進一步地發揚光大,并使海洋文化生態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合理開發與配置海洋文化資源
文化資源是一個民族進步與發展賴以生存的源頭活水,必須高度重視其合理的利用、保護和開發。海洋文化資源就是指人們用來從事海洋生產和文化活動的必要條件,要實現海洋文化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持續性增長,必須充分認識海洋文化資源的特性,合理配置開發文化資源,盡可能做到與人們對文化產品的需求相適應,實現海洋文化資源的邊際效應最大化。
要合理開發和配置海洋文化資源。海洋文化資源與其他經濟資源一樣,在一定時期一定條件下是稀缺的,能夠用于文化生產和文化消費的海洋文化資源也是有限的,同時,海洋文化資源也有不同于其他資源的脆弱的一面,許多文化資源如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資源,都是不可再生的,需要特別加以保護。要實現文化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持續性增長,必須充分認識文化資源的特性,合理配置文化資源,盡可能做到與人們對文化產品的需求相適應。文化資源合理配置的主要目的是使可利用的文化資源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
(三)完善海洋文化生態的管理與立法
1 加強科學管理。通過科學管理加強海洋文化生態的維護,促進海洋文化生態可持續發展,對文化的開發要經過多學科專家參與規劃和可行性論證,謹慎開發。對于海洋文化生態的管理要吸收世界各國文化管理的經驗教訓,構建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化建設要求的新型的海洋文化行政管理模式,履行政府對海洋文化的規劃、組織、調控等宏觀管理職能,形成強有力的海洋文化生態態勢,促進海洋文化的發展。
2 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加大對海洋文化主體保護的重視力度。針對海洋文化生態的一些問題,必須轉變思想觀念,加大對海洋文化主體保護的重視力度,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實施政府主導、多方支持的戰略,加大政府、媒介和社會各界的重視力度,提高整個社會對海洋文化主體的保護意識,對海洋文化的傳承人進行全面具體的統計、挖掘和重點保護,發動宣傳、科研、教育、培訓、涉外交流等海洋文化主體支持海洋文化生態保護事業。才能從根本上保護好海洋文化生態,將對海洋文化主體的保護納入海洋文化保護和發展的范疇,依據海洋文化主體的生存現狀、發展需求,出臺相關的政策和法規,并在實際操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規劃可行,切實加強對海洋文化主體的保護,形成良好的海洋文化生態態勢。
(四)減少人類活動對海洋文化生態的不良影響
人類是海洋文化生產、傳播和消費的主體,海洋文化生態與人的活動是統一的,海洋文化是人類從事海上活動并不斷地對海洋事業探索而產生的,同時人類也是海洋文化活動的發生點、支撐點、生長點和歸結點。人類的許多行為對海洋文化的傳承和發揚起到了阻礙作用。因此,人類的活動直接決定著海洋文化生態的態勢,防止人類活動對海洋文化生態的不良影響成為維護海洋文化生態的當務之急,要防止其不良影響,就要提高人的素質,引導人類正常的文化需求取向,從而規范人類的活動,以適應和維護海洋文化生態。
關鍵詞 圍海造地;生態影響;維護
中圖分類號 U6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671-(2012)122-0223-01
圍海造地是人類了未來擴展生存空間和發展空間,開發利用海洋的一種方式。當今世界上有很多沿海國家采用這種手段來實現擴大發展空間,有著或短或長的圍海造地的環境惡化等問題日益突出,因此開發海洋空間,充分利用海洋的空間資源,緩解陸地上人地矛盾、優化生態環境,維持社會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沿海城市必將選擇的重要之路。但是,由于圍海造地是違背自然規律,人為的在短時間、小尺度范圍內改變天然的海岸格局,擾動了海岸帶的生態系統,造成了生態失衡,甚至引發環境自然災害,破壞沿海地區的生態環境的穩定性、生物的多樣性,給沿海地區的生態環境造成極其不利的影響,因而,在不可避免圍海造地的情況下,要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其帶來的不利因素,維護生態環境,營造一個健康、生態的沿海環境領域,保證圍海造地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在分析圍海造地對沿海地區生態環境影響的基礎上,重點探討了圍海造地的生態環境維護,既能拓展沿海地區的發展空間,又能保護好海產資源的生態環境,同時達到造地又好又省的走節能減排的綠色制造的雙贏路線。對我國沿海地區圍海造地活動的健康、持續的進行提供生態環境領域的支持。
1 圍海造地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總結世界各國圍海造地的經驗教訓,圍海造地給沿海生態環境帶來了一系列的消極影響,破壞了生態平衡,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圍海造地降低的沿海生態功能。圍海造地在通常情況下都會人為地破壞掉了天然的濕地,一些動物和植物失去生存的棲息地,導致生物多樣性下降,甚至某些生物品種的滅絕。圍海造地還會造成河道入海口海水和淡水不在存在梯度變化,嚴重影響了在這一空間生存的海洋植物和生物的生存環境。
2)圍海造地破壞了沿海生態環境的自我調節功能。圍海造地造成海岸沒有了灘涂,縮小了自然納潮空間、波浪消耗能量的空間,這樣就增加了浪潮災害的隱患,同時河床淤積泥沙也會提高泄洪的危險性。圍海造地還會導致海水自凈能力下降,增加赤潮發生的頻次以及強度,人為活動還會造成大量的污染物以及懸浮泥沙等都會對海洋環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惡化水質。失去了海灘和沙壩,圍海造地增加了海水對堤岸的沖刷腐蝕,加劇了海水倒灌現象。
3)圍海造地影響了沿海的生產能力。大規模的填海工程影響了海灣的水流和地形,對海產資源造成了影響,破壞了原有的魚類的棲息環境以及洄游規律。同時,圍海造地擴大了人類的活動空間,在這個空間上迅速發展的工業、養殖業等,帶來了大量的垃圾以及污染物,嚴重影響了海水養殖業,降低了漁業資源的再生能力。
4)圍海造地影響了原有的海岸地區的信息文化。海岸帶的海洋生態系統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旅游文化價值,而填海造地活動破壞了沿海地區原有的生態景觀,因此給當地的旅游業帶來了極大的影響,這樣就會對這一區域的歷史、信息文化產業等帶來影響。
2 圍海造地的生態環境維護
2.1 海域生態環境現狀
海域生態環境在最近幾十年來逐漸惡化,導致海產資源枯萎。探討其原因,不外乎于捕撈過度、海洋水域污染,赤潮頻發等原因。雖然多年采取措施,但效果并理想,因此反思海產資源枯萎的原因并不僅僅是上述這幾條,還有未明原因。海洋生物大部分是生長在淺海、灘海,在那里存在著大量的陸域河流帶來的營養物質,促進了多種多樣的海生動植物的生長,維持著海洋的生物多樣性,這一切都是依附于原有的海洋生物長期適應和相互依存的海洋沿岸水底特定的地形地貌。因此保護海洋動物、植物的生存空間首先就要維護好海洋沿岸水底淺海、灘涂的地形地貌,它們是海生動植物資源的的生存基地。如果保護不好這個空間,就意味著破壞掉了魚類孵化、繁衍的巢穴,從根本上損毀了海洋資源的再生能力。多年來的圍海造地,嚴重的改變了淺海的地形地貌,破壞了海產資源生息繁衍的棲息地,因此在人口激增、土地資源有限,經濟社會的發展迫使不得不圍海造地擴展人類發展空間的基礎上,維護還海洋的生態環境,最大限度的避免損毀海洋生物資源,保護海洋的生物多樣性,維持生態平衡,發展綠色經濟就是我們圍海造地的出路。
2.2 圍海造地的綠色制造工藝
目前針對潮下帶、淺海的大范圍圍海造地采用的方法大都耗能較多,嚴重的改變海底地形,基本都是先筑圍堤,用泥沙泵和船舶進行吹填的辦法,破壞了原有的海洋環境,致使海洋生物資源無法適應新環境而不能生息繁衍。因此圍海造地的前提就是保證對海底地形地貌不要有太劇烈的改變,盡量少用吹填工藝,利用淺海漂浮泥沙輸移沉積規律落淤,在擬定圍海造地海區制造人為靜水區。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核心技術就是制造靜水區,構建人造海灣,帶有泥沙的海水進來之后,潮漲期間在靜水區,泥沙慢慢淤積,渾水變清,在潮落期間退去,然后接著下一次的潮漲潮落,反復循環,淺海在日積月累中淤高成灘成陸。達到這一目標最重要的就是構建人造海灣和靜水區,在南方生長紅樹林的海域可在平直海岸線營造瓦式紅樹林帶,在沒有紅樹林帶的海域,就先把規劃的堤圍涵閘在海中作為海底平臺先建起來,然后按堤段一定距離構建若干個平臺,以消減海浪和減慢退潮流速,還可以結合建設艦船停泊區,使之形成圍圈范圍之內的靜水區,謹記千萬不能采用拋石和沙土圍堤而隔絕水流。這樣在漲潮時,挾帶有大量漂浮泥沙的渾水能迅速進入,經過漲潮期的靜止停歇,渾水中的泥沙自然下沉淤積,這樣潮漲潮落,泥沙不斷下沉淤積,靜水區的淺海很快就淤成灘地。這樣的措施對海洋生態環境的維護效果最好,同時成本較低,符合節能減排、環保低碳的要求。
3 結束語
圍海造地給人類帶來的福利是可以預見的,但是不正當 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勢必會改變海岸格局,影響周圍海洋生態平衡,破壞周圍地區的生態多樣性,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在不可避免的進行圍海造地的情況下,必須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的控制和降低對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這需要充分認識和研究圍海造地在哪些方面怎樣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然后針對這些影響因素和影響方面,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這樣才能在大力發展海洋空間、利用資源的同時,維護好海洋的生態平衡,取得對海洋資源空間發展和維護的雙贏。
參考文獻
[1]于格,張軍巖等.圍海造地的生態環境影響分析[J].資源科學,2009,31(2).
[2]朱凌,劉百橋.圍海造地的綜合效益評價方法研究[J].海洋信息,2009,2.
[3]苗麗娟.圍填海造成的生態環境損失評估方法初探[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07,1.
一、引言
當今世界人類對于海洋旅游的需求逐步提升,并伴隨著對環境保護的重視,海洋生態旅游作為旅游業的新生命逐漸發展壯大。我國海洋旅游資源豐富,海岸線漫長。國內學者從海洋生態旅游的概念、海洋生態旅游的開發策略、海洋生態旅游的產品與市場、海洋生態旅游的文化以及海洋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這幾大方面展開研究。本文對這些研究成果進行評述,以期為我國海洋生態旅游的研究提供參考。
二、海洋生態旅游概念的研究
正確理解海洋生態旅游的概念是研究海洋生態旅游的關鍵和基礎。首先,旅游是指人們出于移民和就業任職意外的其他原因離開自己的長住地前往異國他鄉的旅行和逗留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現象和關系的總和。海洋生態旅游本身由生態旅游衍生而來,是生態旅游與海洋旅游的結合。目前國際上對生態旅游的定義并不統一。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對生態旅游的定義是:到相對未受干擾的自然區域進行的對環境負責的旅游和游覽,目的是享受和欣賞自然(以及其他附帶的文化因素――過去的和現在的),促進環境保護,旅游者的負面影響小,給當地居民提供社會經濟利益。1993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將其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因此我國學者對海洋生態旅游的界定大都從生態旅游角度出發,但始終未能統一乃至權威化。周映萍、朱堅真(2009)認為:濱海生態旅游是利用海洋環境開展的生態旅游活動,包括海上垂釣、漂流、探險、潛水、沖浪、品嘗海鮮、觀賞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參與海上作業以及海洋探秘等。張從(2009)認為:海洋生態旅游是為了了解、體驗、欣賞和研究海洋生態景觀(包括與自然融合的文化生態旅游資源)而開展的,既體現認識和享受自然,又體現環境教育的旅游。梁永國、李少云(2011)認為作為生態旅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海洋生態旅游除了具備生態旅游的共性特征,更包括了獨特的海域文化、海洋自然資源等特性。
海洋生態旅游必須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導向,以社會經濟條件為依托,合理利用海洋資源為前提,開發海洋旅游產業,以期實現社會、經濟、文化和環境效益。這是學者們在對海洋生態旅游定義時所取得的共識。目前我國學者對于海洋生態旅游的定義大多是在生態旅游的定義上出發,結合海洋空間范圍來界定的。對于海洋生態旅游的內涵理解,本文認為海洋環境下,一切符合生態旅游核心理念的旅游活動即可稱之為的海洋生態旅游。
三、海洋生態旅游開發策略的研究
我國對海洋生態旅游開發的研究中,以區域海洋生態旅游開發研究比重最大。潘海穎(2007)提出在海洋生態旅游景區開發中需要貫徹的核心思想是:旅游景區開發原理與區域環境影響評價技術的結合,注重事前預防、超前定位、動態監控、系統管理。他認為開發中要特別重視海洋環境影響評價的技術過程,以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為核心,促進海洋生態環境的整體和諧。郭晉杰、焦艷麗分析了廣東省特呈島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現狀和潛力,指出模紅樹林資源作為海島生態環境的一部分,可以作為發展海島生態旅游的資源憑借。提出其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必須遵守的幾大原則和取向:一是特色化原則和品牌化取向;二是市場化、產業化原則和人文化取向;三是旅游內容層次化原則和科學化取向;四是可持續化原則和綠色化取向。桂峰等(2001)對輻射沙洲沿岸地區概況以及如東旅游資源進行分析,認為潮灘各區間生態特征不同,從而旅游資源價值不一。因此針對潮灘資源提出潮上帶、潮間帶和潮下帶分帶開發模式以及點軸開發模式。樓筱環(2011)分析了舟山群島生態型海洋旅游發展的必要性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提出樹立生態旅游區域發展概念,出臺與實施無人島生態旅游開發政策等發展
策略。
從以上研究中可以發現,我國學者充分認識到開發海洋生態旅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對海洋生態旅游的開發給予了極大關注。但研究內容大多針對區域和海島,缺乏對中國海洋生態旅游整體性研究。目前以理論研究成果為主,對開發海洋生態旅游提出的諸多策略缺乏實踐價值,因而對實際開發所起指導作用較小。這些都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國內海洋生態旅游研究的開發進程。
四、海洋生態旅游產品與市場的研究
(一)海洋生態旅游產品的研究
海洋生態旅游產品主要源于對海洋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藍宗輝(2002)等在探討紅樹林對海洋生態的作用時指出,紅樹林是海上旅游的后備資源。因其具獨特的生態旅游價值,可被開辟為生態旅游場所。龐振剛(2003)等針對象山環港區整體海洋生態旅游規劃制定出了漁鄉風情、海島游樂、海上運動、濱海療養和海塘娛樂5大海洋生態旅游區,并設計了相關旅游產品。馮錦龍(2002)憑借江蘇海洋漁業資源,針對江蘇沿海的海洋旅游、生態旅游或大旅游設計了5類漁業產品:觀賞性旅游產品、參與性旅游產品、科普性旅游產品、購買性旅游產品和品嘗性旅游產品。并為江蘇沿海生態旅游設計了“10觀4海”共14類產品。
我國海洋生態旅游可利用資源豐富,海洋生態旅游產品開發潛力大。國內對海島與海濱生態旅游產品的研究已趨于成熟,可以初步形成一套系統的旅游產品模式,對其他眾多海洋生態旅游資源的利用和旅游產品的設計起到導向作用。但總體上來說,我國海洋旅游資源利用不夠充分。主要表現在:第一,各區域共性產品多,個性產品少。產品開發限于利用海水、陽光和沙灘,地域文化不夠凸顯,區域差異不足。第二,大眾普及型產品多,高科技特色產品少。另外游客消費能力偏低,開發者銷售收入少,積極性不高;第三,陸地產品多,海洋和深海產品少。
(二)海洋生態旅游市場的研究
目前國內對海洋生態旅游市場的研究較匱乏。在對區域海洋生態旅游的研究進程中也很少涉及市場的問題。從提出海洋生態旅游研究起,所能搜索得到的研究文獻中只有龐振剛等(2003)在探討象山港區域開發海洋生態旅游問題時進行的初步的市場分析。他們將其市場定位為以寧波市及周邊城鎮居民為主要客源市場,并且根據其市場特征劃分出三級客源市場。一級為寧波市及周邊奉化、寧海、象山等城鎮居民;二級為浙東地區;三級為利用旅游介入機會從其他景區分流的一些較遠地區的游客,亦可稱作機會型市場。
由此可見,國內學者較少關注我國海洋生態旅游市場,這對海洋生態旅游供需雙方市場的發展不利,也會使我國海洋生態旅游的開發缺少市場導向。
五、海洋生態旅游文化的研究
對海洋生態旅游文化的研究并不多,仍以對海洋旅游文化的衍生為主。梁永國、李少云(2011)認為海洋生態旅游文化是在海洋生態旅游活動中,旅游主客體相互作用而形成、積累、凝結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質體現的總和,是海洋文化、生態文化和旅游文化的復合體。而其文化價值源自海洋生態旅游生產與消費的互動,可分為標準生態旅游模式、準生態旅游模式和生態化大眾旅游模式三種實現模式。
由于我國海洋生態旅游發展較晚,包括學者在內的旅游者沒有或少有海洋生態旅游活動的體驗。同時海洋空間范圍大,生態旅游活動有限,而人類礙于海洋的可進入性和不安全因素,而未能對海洋生態旅游文化及其價值的研究有進一步的
突破。
六、海洋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研究
可持續發展是海洋生態旅游開發的目標。翟慶文(2011)探究了我國濱海休閑潛水業可持續發展,提出潛水業活動可能對旅游產生致命性問題,即毀壞海洋生態的同時還會摧毀海洋傳統文化。雷春、高艷利(2011)在探析海南省海洋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時強調現實情況遠非固定或靜態,應對開發的項目按時間一致性和空間一致性要求進行研究,取得海洋生態系統整體的效益。徐菲菲(2003)通過多目標加權平均法,以濱海城市連云港為例,創建了濱海生態旅游地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并提出連云港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理想模式:“資源環境――社區參與――經濟發展――管理監控型”的模式。馬克美(1999)對廣東海洋生態旅游進行分類分析,提出海洋生態旅游的持續發展要講求名牌效應,要創建濱海旅游的中心城市,還要加強環境保護法規。烏蘭(2010)在分析海洋生態旅游與環境保護的矛盾統一關系時指出,環境條件的優劣直接決定著海洋生態旅游發展的方向和潛力。因此要改變目前海洋旅游開發中經濟利益大于環境利益的不可持續的增長
方式。
我國學者在研究海洋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方面取得了較大成果,但大多是理論成果,鮮有學者能夠提出可行的可持續發展的實踐模式。再者由于我國海洋生態旅游發展處于初步階段,已進行的少量海洋生態旅游活動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并不明顯,學者們對實踐中產生的問題也存在信息落后的現象,因而對相關問題的研究在時間上相對滯后。
七、結束語
1海洋文化生態的含義
文化生態一詞最初是由美國人類學家斯圖爾德提出的,探討如何從生態的角度研究文化,用以協調人類文化與其所處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并據此闡釋了“文化與其生態環境不可分離,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互為因果”這一文化生態的基本含義[1]。當前國內關于文化生態的研究尚處于初創階段。文化生態是民俗學、文化人類學、社會學等學科共同關心的主題。進入海洋世紀,海洋開發利用活動引發海洋環境變遷加快,也使海洋文化生態成為學界關注的主題。海洋文化生態的含義基于文化生態產生,指海洋文化的生存和發展所處的環境,亦即在海洋文化所處的海洋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中實現海洋文化的可持續發展[2]。我們認為,這一定義可進一步細化成3個層次:第一,指特定海洋文化所處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第二,特定海洋文化所處的整體文化環境;第三,由各種海洋文化因子間的相互關系所構成的內部環境,亦即海洋文化生態體系。青島韓家村作為一個海洋社區,具有較完整的海洋文化生態,韓家村自古以漁鹽生產為主,村內保留著古帆船、漁具、鹽井、煮鹽器具等海洋文化器物;韓家村海洋文化承載主體當前仍以流傳在民間的傳說故事教化后代;虔誠的信仰者依然在村內供奉著郎君爺、媽祖娘娘、鹽宗、龍王等海洋神靈;每逢神靈誕辰或是傳統節日,村民會舉行各種信仰儀式,相關群體在生產實踐中貫徹、實施著當地約定俗成的儀式規則、禁忌習慣和傳統觀念。這些海洋文化的相關器物、群體觀念、制度習慣相互關聯、相互依存,并與韓家村所處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融為一體,形成了富有當地特色的海洋文化生態。
2韓家村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
海洋文化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其所處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文化生態是就某一區域范圍中受某種文化特質(這種文化特質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和歷史傳統及其發展進程中形成)的影響,文化的諸要素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作用所呈現出的具有明顯地域性特征的現實人文狀況[3]。韓家村的海洋文化正是在其特有的自然及社會環境下孕育而成的。韓家村位于青島原最大海島紅島(現已與陸地連成半島)的北部,瀕臨海洋,與即墨市隔海相望,氣候溫和,沙淺水深、漁業資源豐富。因其地理位置優越,韓家村較早實現水路、鐵路、公路的一體化。韓家村所處位置使其能躲避來自海洋上的季風影響,又因其灘涂面積廣闊,為其鹽業生產提供了優勢。適宜漁業及鹽業生產的海洋及海岸帶環境是成就韓家村特色海洋文化的自然條件。韓氏在明朝初年自滇遷魯,定居膠州灣陰島北岸,隨著人口繁衍,形成村落,命名為韓家村。1931年前,紅島未與陸地連成半島,韓家村成為從事漁業與鹽業的海洋社會群體的聚集與聚居之地。在積累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后,部分村民在當地開設商號、店鋪,吸引農耕群體、商人群體等從事起非漁鹽業生產活動的社會群體向此地趨近、匯聚,這樣的社會環境逐漸使韓家村積淀形成了兼具農耕文明及海洋文明特色的文化環境——“漁、鹽、耕、讀”的文化環境。
3韓家村的整體文化環境
該村的“漁、鹽、耕、讀”文化環境由眾多文化因子共同構成,總體上可從漁文化、鹽文化和耕讀文化這3方面來把握。
3.1漁文化
3.1.1漁宗信仰文化
韓家村以漁宗信仰文化為主。據《易經易辭下》記載:“古者郎君氏之王天下也,……作結繩而為網罟,東獵于海,以佃以漁。”當地先民將郎君奉為“漁宗”。傳說在5000年前的炎黃時代,郎君從南洋來到此處,發現這里地域遼闊、沙淺水深、水產資源豐富,便在此居住下來。郎君教人們用“木叉”、“魚鰾”、“木桿網”在近海捕魚,并發明制作木筏和編織麻繩圓網使人們實現了遠海捕魚。為紀念郎君,先民將其出海捕魚的港稱作“郎君港”。韓氏遷入之后,形成的韓家村位于郎君港西側,因瀕臨海洋,水產資源豐富,村民將漁業作為維持生計的主要手段。韓家村村民在郎君居住過的地方修建廟宇,稱作“郎君廟”②。當時漁民出海捕撈或逢年過節時,都紛紛前來祭拜,香火極其旺盛。雖現今村中漁業群體規模逐年萎縮,但郎君信仰并未減弱。
除郎君信仰外,韓家村還有天后信仰、龍王信仰等多種海神信仰。“天后宮”供奉著天后娘娘即媽祖,村內至今流傳著天后海上行善救人的傳說故事,村民祈求天后娘娘保佑每次航行平安順利。訪談時自村內長者了解到,出海遇險時,可心中呼喚天后娘娘,天后娘娘便會來營救,使其平安脫險。在“龍王廟”、“龍母廟”,村民會在龍王、龍母誕辰之時供奉祈求風調雨順,漁民在出海之前燒香祭拜,以求魚蝦滿倉,滿載而歸。雖如今祭拜信眾已不再僅限于漁民,海神信仰功能隨時間推移也發生了變化,但海神信仰仍傳承至今未曾斷絕。
3.1.2漁謠文化
漁民在長期漁業活動中,探索出了許多與漁業生產、生活相關的經驗,他們將其編制成魚謠、漁業禁忌、諺語、打油詩、魚謎等來指導漁業生產活動和進行娛樂休閑。包括以下幾類:其一,描寫特定時令的捕撈行為,如《除夕捕撈開凌梭》:“春節前后好天氣,漁民哪里肯休息,……”以及《春汛初捕八帶蛸》:“二月二日到驚蟄,群眾習慣過此節。漁民積極張海螺,……用以描述除夕前后及驚蟄當天的漁撈、節慶行為;其二,也有對當地特有海產品的描述,如《魚謠》:“清明蟹子谷雨蝦,汽古加吉紫瓜大,青板魚、小白魚,……”其歌謠本身就是當地漁民的方言文化載體;其三,對當地沿海地域的描繪,如《春汛東海捕魚路程打油詩》:“春汛捕魚海陽前,越過懷石嶗山頭。谷雨拔錨快開船,青山黃山在眼前,……”③對漁船的航行路線、操船技法有著生動的描述,歌謠本身就是一部當地沿海地域的人文地理畫卷。正是韓家村村民在日常漁業生產、生活活動中的豐富積累,才能孕育出這些口口相傳的漁業歌謠文化。#p#分頁標題#e#
3.1.3漁具文化
漁具雖隨著生產技術、生產方式的改進有了很大改變,但因當地村民在民俗文化保護方面的努力④,漁具作為一種文化并未完全失去生存的環境。韓家村的傳人為傳承和保護自身的漁鹽文化,建了漁鹽史博物館⑤,館中以實物和壁畫形式對近百年來漁民捕撈、運輸、航海所用到的漁具、船只等作了保存。部分漁具雖已不再使用,但都在詮釋著該村特有的漁具文化⑥。
3.2鹽文化
3.2.1鹽宗信仰文化
據中國鹽業史世本•作篇記,世界鹽業莫先于中國,中國鹽業發源最古在炎黃時代(公元前26世紀),原始部落首領夙沙在膠州灣初作煮海為鹽,號稱“鹽宗”。明代,為紀念夙沙氏,韓家村修建“鹽宗廟”。廟中供奉在主位的是夙沙氏,商周之際運輸鹵鹽的膠鬲、春秋時在齊國實行“鹽政官營”的宰相管仲則陪祭于左右⑦。村民在鹽宗廟供奉3位神靈,感謝其賜予的制鹽工藝,千年以來造福當地。
3.2.2制鹽文化
韓家村有著悠久的制鹽文化,村內至今保留著一處古鹽井遺址⑧,據記載,此地自遠古先民時代起就開始孕育自己的制鹽文化,從最初用木板、手從海灘上刮取自然結晶的鹽花,到逐漸學會掘井煮鹽,再到20世紀初的鹽田曬鹽⑨,直至解放初,韓家村成了擁有鹽戶55戶,建鹽田130個的海鹽村;1960年韓家周圍鹽田全部轉為國營⑩,鹽民轉為國家職工。1966—1977年期間,老鹽田逐步獲得技術改造,全部實現機械化,原鹽產量比改灘前提高了3倍,質量提高11%,東風鹽場被國家定為海鹽生產重要產地。在韓家村,制鹽文化得到了有意識的保護與傳承。漁鹽博物館的壁畫記錄著當地制鹽文化的豐富內涵,其中有“鹽業發展圖”、“刮堿取鹽圖”、“鹽田曬鹽圖”、“韓家村鹽田分布圖”等,這些壁畫生動再現韓家村認識海鹽的漫長過程,以及由此形成的濃郁的傳統制鹽文化。有些傳統工藝雖已不再用于生產,但卻并未失去孕育其文化的土壤,在對當地村民的訪談中發現,現在傳統制鹽工藝雖已被取代,但韓家村鹽民從未忘記過他們的制鹽工藝和鹽業文化,并仍舊關注著當前我國鹽業生產的發展。制鹽文化是韓家村重要的傳統文化之一。
3.3耕讀文化
耕讀文化雖在本質上屬于農耕文化,但在韓家村這一海洋社區中卻與漁鹽文化融為一體,成為其海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韓家村雖地處海島,耕地面積小,土地所出均用于自給,但仍受到農耕文化的影響,形成了富有當地特色的農耕文化信仰,主要包括祈禱風調雨順、天人和諧的天官、地官、水官的“三官信仰”、祈禱來年魚蝦滿倉的“龍王信仰”、祈禱農作物豐收的“麥子媽媽信仰”和“莊稼信仰”。這些信仰通常都以節慶祭祀的形式來予以表現,每逢節慶、神靈生日之際,村民便會自發進行聚集、拜祭。韓家村漁鹽博物館中的民俗區陳列著農具用品,有梨、鏤、鈀子、水車、馬槽、石制油錘、鍘刀、打地滾子、馬車、石磨、志子(即石砝碼)等,這些農具與其他制鹽器具、漁撈器具一起,成為韓家村生產生活的文化符號。韓家村乘自然之便獲漁鹽之利的同時不忘勸勉后代讀書求學。清朝同治年間韓家村的韓守全,中進士,官至翰林院編修,此人為官清廉,深受百姓愛戴,韓家村人為韓守全立下火池,樹旗桿,當時的文官到此下轎,武官至此下馬。務實重教是韓家村村人的傳統精神。韓家民俗文化村內建有“欞星門”、“魁星閣”、“大成殿”、“夫子廟”,并開辦國學講堂,都是在繼承發揚韓家漁鹽耕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旨在傳達睿智的義理,讓人學到養生之道、為人之道和經商之道。這些都表現出韓家村人的勸學精神。這些廟宇建筑與郎君廟、鹽宗廟一起接受村民的祭拜,成為當地信仰文化傳播載體的一部分。
4韓家村海洋文化生態體系
韓家村的漁文化、鹽文化、耕讀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整體環境孕育了其特有的海洋文化,形成了有機組合的海洋文化生態體系。這一體系由可直觀感知的表層次的器物文化、關于意識的深層次的精神文化、以及介于表層與深層之間的中層次的制度文化三方面共同構成。
4.1器物文化
無論是漁撈用具、制鹽用具還是農耕用具,都代表了韓家村村民在適應紅島北部的海洋自然環境的過程中形成的生產文化。膠州灣免受季風影響的優越地理位置,以及水深沙淺、氣候溫和、灘涂廣闊的自然條件,既方便了豐富的漁業資源的獲取,又為大規模制鹽創造了條件,風調雨順的氣候同時又使小規模的農耕得以實現,對韓家村村民來說,這些用具都是從先民時代以來涉海生產生活中的文化積淀,是韓家村這個沿海村落的海洋開發活動的結晶。器物文化也體現在為數眾多的廟宇建筑上。鹽宗神廟、漁宗郎君廟、天后宮、龍王宮、夫子廟、魁星閣、火池旗桿等,雖然涉及神靈多元化,但其受到香火供奉都是出自村民對所賜恩惠的感謝,這些恩惠又彼此交織,不可分離。郎君不僅教人“織網造船”,同樣也授人以“掘井煮鹽,植桑養蠶”的本領;天后和龍王不僅能為漁民帶來出海航行的好天氣,也為村民的農田耕作帶來必不可少的風調雨順;而勤學精進、養生修性也并非讀書人獨有,弄潮從商同樣離不開磨練心性。村民愿意同時進出各色廟宇進行祭拜是對這個沿海村落長期生產生活中積淀而成的文化傳統的整體認同。廟宇建筑是器物文化,同時也是這一文化生態體系中許多其他文化因子的重要載體。
4.2精神文化
信仰文化是其中的主要組成部分,韓家村的信仰文化源自漁、鹽、耕、讀,形成了富于當地特色的海神信仰,且這些信仰所指向的神靈在功能上密不可分。郎君既能保佑出海平安,又是漁撈豐收的庇護神;天后媽祖的功能早已涵蓋平安、豐漁、天氣等涉海活動的各方面;龍王、龍母也都兼具航海平安和漁業豐收的作用;三官信仰、麥子媽媽信仰、莊稼信仰也同樣不偏離“祈禱豐收”、“風調雨順”、“天人和諧”的功能。時至今日,對這些神靈進行祭拜的村民并沒有群體之分,而是基于這一沿海村落“人海和諧”的共同祈愿。魚謠文化也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從其內容可以看出,魚謠文化涉及漁船航行、方言交流、漁撈活動,是韓家村漁業生產的重要精神文化成果。韓家村的漁業發展史、鹽業發展史和各種漁撈技術、制鹽技術的傳說、故事同樣作為精神文化,成為韓家村海洋文化體系中的重要一支。#p#分頁標題#e#
4.3制度文化
節慶祭祀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漁宗、鹽宗和各種神靈生日、節慶之日,村民的慶祝習慣就是制度文化的表現。人們以特定的方式,在特定的節日里對特定的神靈進行祭拜、祈禱,期待特定的恩賜,這些行為本身就是海洋文化中制度文化的體現。如今,韓家村建起民俗村,對村民在祭祀節日進行節慶活動進行產業化的嘗試,制度文化有機會獲得更穩固的生存土壤。同時,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習慣也是制度文化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人們在特定的日子里會對自己的日常生活進行特定的儀式安排,現今多是村民在特定日子里在自家進行供奉。雖然這樣的儀式有著日益簡化的傾向,但卻依然是韓家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5韓家村海洋文化生態特征
海洋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及其海洋文化內部環境共同決定了韓家村海洋文化生態的基本特征,這些特征可歸納為整體性、多樣性、動態性和群體性這四方面。
首先,韓家村海洋文化生態具有整體性。文化是作為系統整體而存在的,整體對內在要素具有總體的制約性。系統的整體性,是我們認識文化生態系統的前提。該村海洋文化生態形成于特定區域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相互作用之下,各種文化因子互為其它因子存在、發展的環境條件,造成相互的聯系和影響。韓家村漁鹽文化的形成是建立在其漁鹽生產自然條件便利的基礎之上的,韓家村位于紅島的北部,瀕臨海洋,沙淺水深,魚業資源豐富,灘涂廣闊,良好的自然環境條件為其漁鹽生產、漁鹽文化積淀奠定了基礎。韓家村漁鹽文化體現著該村特有的自然環境特點,自然環境的優勢又不斷促進著韓家村漁鹽產業相關社會群體的匯聚,積淀漁鹽文化。同時,韓家村海洋文化生態的整體性還體現在這一體系中的器物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彼此依賴。廟宇作為器物文化,成為村民海神信仰的精神文化的載體;漁謠作為精神文化,又與漁具等器物文化一起,共同勾勒出漁業生產的文化過程;沒有特定的節慶、祭祀等制度安排,海神信仰的精神文化將無以寄托,海神廟宇的存在也將失去意義。此外,這一整體性還體現在同一類文化之中,村民“人海和諧”的祈愿是跨越漁業神靈、鹽業神靈和其他多種信仰的,在村民觀念中已形成功能各不相同卻又相互聯系的信仰體系;沒有村民會覺得對孔廟的祭拜與對郎君廟、鹽宗廟的祭拜行為有任何不和諧,漁鹽耕讀的傳統文化在教導為人之道上根本就是渾然一體的。
其次,韓家村的海洋文化生態具有多樣性。這一文化生態并不是僅憑單一的文化因子構成的,而是由區域內多種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存共生的文化因子共同組成的,具備多樣性的特征。從文化內涵來看,由漁文化、鹽文化和耕讀文化等組成;從文化的傳承方式來看,表現為口頭傳承、民俗博物館、文獻資料等不同形式;從文化形態來看,由器物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構成,并且這些文化形態又可以進一步細化為建筑、雕塑、壁畫、用具、歌謠、傳說、祭祀規范、民間習俗等;即便是同一信仰體系,也可從功能上區分為保平安的媽祖信仰,保豐收的龍王信仰、麥子媽媽信仰,保漁鹽生產興隆的郎君信仰和鹽宗信仰,保生育的娘娘信仰,讀書學習的魁星信仰、孔子崇拜等:由此形成多種海洋文化因子共生共榮的狀態。
再次,韓家村的海洋文化生態具有動態性。文化是一個動態開放型穩定的系統。系統內部整體性的穩定性都是相對的,而變動是絕對的[4]。特定文化所處時空格局和其他外部因素的變化會引發其中的一些文化因子產生變化,從而影響其他文化因子相應發生調整,以適應彼此和新環境,維護文化生態的存在和發展。韓家村海洋文化生態中的群體文化意識在不斷變化,訪談中了解到韓家村年長者對于本村漁鹽文化、海神信仰的意識明顯高于年輕人。據村中長者說,由于漁業生產活動艱辛,本村內當前仍舊從事漁業生產活動的人年齡集中在40歲以上,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交通設施的完善,村中的年輕人都選擇到村周圍的區、市打工,已經沒有從事漁業生產活動的年輕人了,這樣的社會環境顯然不利于漁鹽文化的發展,相應的海神信仰會因信眾減少、動因消失而功能弱化,相關廟宇會逐漸只剩下游客前來拜訪,節慶文化也會最終因此失去本有的生命力;自然環境的變遷帶動韓家村社會環境不斷變化,韓家村處于紅島北岸,在紅島的北岸與陸地連接起來以后,韓家村就不再濱海,這就使得韓家村民漁業生產活動不能直接從本村原有的碼頭出發,隨時間推移,村中原有碼頭漸遭廢棄直至全部消失,村中年輕人、兒童若要了解原有碼頭的形態需要從村中老人那里聽到描述,相應的漁鹽文化的逐步消失也就不足為奇了。
最后,韓家村的海洋文化生態具有群體性。海洋文化生態的形成、存在和發展都需要時間的沉淀,而這個過程中起到穿針引線作用的是作為文化承載主體的各相關社會群體。人在實踐中創造了文化,同時文化也在不斷影響著人。文化生態的呈現是社會群體的智慧結晶,韓家村海洋文化生態的保護和建設主要是通過韓家村村民這一群體共同來實現的。漁謠作為一種口頭形式的海洋文化,是漁撈作業生產過程中的文化創作,離開了從事這些作業的漁民群體,很難想象這一文化將何以存續;海神信仰,無論是郎君信仰、鹽宗信仰還是天后信仰、龍王信仰,從其本質來說,都是出于海上作業的社會群體的需要而產生,因此,雖然信仰文化可以通過節慶、旅游、參觀等方式加以傳承,但相關群體的存在依然是這一文化茁壯成長的必要條件;漁鹽業從業群體規模的萎縮將使得漁鹽業生產文化失去其生長的土壤,因此,當韓家村出現年輕一代大量轉產轉業的狀況時,該地區的海洋文化生態實際上也正在面臨著生存的危機。
6韓家村海洋文化生態保護建設的影響因素
要對韓家村海洋文化生態進行保護建設,需要對影響韓家村海洋文化保護建設的因素有全面認識,這些影響因素可歸納如下:
首先是韓家村海洋文化主體的文化生態意識。文化生態既是一種自然意識、人文關懷,更是一種系統綜合、互動聯系的思維方式,以文化生態為視角進行各種民俗文化的傳承,這對于保護一個地方乃至一個民族的民俗文化事項都是極為有利的[5]。韓家村海洋文化承載主體及區域內其他主體的海洋文化生態意識關系著韓家村海洋文化生態的保護和發展。海洋文化主體的文化生態意識的提高是保護海洋文化生態的根本保障。調查中發現,韓家村的海洋文化主體的海洋文化生態意識較低。韓家村海洋文化承載主體主要為村中的年長者,他們雖熟悉本地區的海洋文化,但他們并未覺察到自身所了解的文化的價值,更不會思考怎樣對其加以有意識的保護和傳承。訪談中,當提及他們對本地區的海洋信仰、民俗節慶的認識時,大部分受訪者會回答“沒想過為什么,只是周圍人都是這樣做的,自己也這樣做了心里比較踏實”,“現在年輕人都不弄這些,他們也不了解”。韓家村的海洋文化承載主體越來越少,村中對其關注程度也不高,這會影響韓家村海洋文化生態的保護。#p#分頁標題#e#
其次是韓家村海洋文化生態各文化因子間的平衡度。如果說多樣性是文化生態系統健康的必備條件[6],那么保持文化生態中各文化因子間的平衡是文化生態健康存在的另一必備條件,只偏重某幾種文化因子或是忽視某幾種文化因子,都會影響整個文化生態的維系。韓家村既要注意物質、精神、制度三類海洋文化之間的聯系與平衡,又要注意漁文化、鹽文化及其他海洋文化的不同文化因子之間的聯系與平衡。尤其是面對當前村內鹽業產業消失、漁業生產從事者逐漸減少的局面,韓家村急需找出一條新的適合這種局面的海洋文化保護發展道路。
再次是韓家村海洋文化生態的外部環境。對韓家村海洋文化生態的外部環境的保護,也是影響韓家村海洋文化生態保護建設的重要因素。此處的“外部環境”既包括國家關于海洋文化生態保護建設的政策規定所營造的政策環境,也包括韓家村所處地域的自然、社會、整體文化環境。政策對于行為具有導向作用,當國家政策對某項建設給予傾斜時,此項建設便可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當前,我國政府重視文化事業的發展已經顯而易見,但海洋文化生態保護建設上的政策傾斜還未見端倪,這也是韓家村海洋文化暫未引起當地政府關注的原因之一。韓家村周邊的村落也曾多以漁業生產為主,隨著周邊城區發展向城郊延伸、海洋污染的日益嚴重、漁業資源的減產等變化,當前韓家村周邊村落從事漁業生產的群體逐漸萎縮,海洋文化的保護建設也隨之陷入同樣的困境。
最后是韓家村海洋文化社會群體的社會結構。海洋文化的積淀源于海洋群體的生產實踐活動。海洋文化事業的群體規模、結構影響著海洋文化的生存、發展。隨著世遷,韓家村從事海洋實踐活動的群體不斷萎縮,當前韓家村從事海洋事業者多為本村內40歲以上的男性,人數非常少,并不斷遞減。本村中并沒有年輕人繼承、學習當地海洋生產經驗,隨著當前從事海洋事業者的退休、離世,海洋實踐經驗很難在現實中流傳,相應文化傳承的中斷也將難以幸免。
7韓家村海洋文化生態保護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韓家村有著豐富的海洋文化,但其海洋文化生態保護建設中還存在著問題,具體如下:
7.1海洋文化的相關社會群體規模縮小
海洋文化是在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活動中得以產生、傳承和發展的。當前,韓家村海洋社會群體的后代大多不再從事海洋相關職業,而是就近外出打工,海洋文化傳承后繼乏人的局面令人堪憂。這種不適宜文化生存和發展的惡劣環境,使得文化生態環境惡化[4],不利于海洋文化的生存、發展。另外,韓家村海洋文化承載群體集中在中老年人群體,承載群體比較單一,隨著村中老年人的逝去,熟知韓家海洋文化的人數正在逐漸減少。又因了解當地海洋文化的老年人多數未上過學,難以自行進行文字記錄,加之當前村領導對這一問題的緊迫性仍然缺乏認識,韓家村海洋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形勢堪憂。
7.2區域社會對海洋文化生態關注度不夠
雖然韓家村的海洋文化在青島地區很具典型意義,但青島及其周邊地區對韓家村地區的海洋文化生態的保護建設卻認識不足,缺乏打造海洋文化產業的社會基礎。韓家村有著豐富的漁鹽文化,卻一直都未引起當地政府關注,近幾年雖然有當地人士進行了初步開發,卻并未帶來足夠的社會反響,韓家村的海洋文化保護仍缺乏支持。
7.3海洋文化生態的保護手段單一
當前韓家村對于海洋文化的傳承、保護方式可歸納為兩種:其一可稱為“日常——模糊式”。顧名思義就是通過滲透在個體日常生產、生活中的習慣與細節來使海洋文化生態得以存在、發展,用以發揮社會行為規范和道德感召力的作用,成為代代相傳的行為處事方式。調查中發現,韓家村村民信仰儀式具有小型化(家庭化)、頻繁化、簡單化的特點。家庭化是指在節慶、神靈誕辰時,村民進行的祭祀等信仰儀式由村民在自家進行,或是幾家共同進行;頻繁化是因韓家村多元雜糅,佛教、道教、各種民間信仰同時存在,故其信仰活動名目繁多;簡單化是指信仰活動儀式簡單易行,在節慶、神靈誕辰當天會改善自家伙食,在用餐前會在家中擺放的牌位前進行供奉,通過訪談得知當前韓家村在日常生活中的信仰儀式均采取這種方式。小型化容易減少社會群體間的文化交流、削弱文化認同等社會功能;頻繁化本身不是問題,但家庭化基礎上的頻繁化卻容易使信仰儀式等文化符號輕易發生變化,很可能造成同樣的儀式在各個家庭卻各不相同;簡單化雖然因為方便所以便于傳承,但也容易使儀式逐漸消失在生活起居的行為之中。總之,通過這些非自覺的傳承方式文化往往難以避免文化傳承的模糊化,甚至消失。
另一種可稱為“館藏——豐富式”。此種海洋文化傳承方式是通過興建民俗文化博物館、人文旅游區等方式,將相關的海洋文化物質載體進行集中收藏、從而實現對其傳承保護的目的。在此筆者根據其是否產業化分為兩類,一是地區檔案館、博物館等不以盈利為目的而對海洋文化的傳承、保護。韓家村海洋文化的相關文獻在青島檔案館等都有存檔。另外,村內還存在一些基于自身研究興趣和對家鄉的熱愛、對地方海洋文化進行自行研究、整理的學者,如韓家村的王某、韓某、劉某等,他們將自己所了解的海洋文化通過口頭講述、文字稿件對本村文化進行傳承。二是文化旅游區等以盈利為直接目的對海洋文化的傳承、保護,此種海洋文化傳承、保護方式,往往是以市場需要為導向的,為了應對市場需求,提高吸引力,旅游區主辦方會基于原有的海洋文化做拓展,使本地海洋文化豐富化。韓家村民俗村的建設介于以上產業化與非產業化的形式之間,目前仍在探索階段,但可以肯定的是,僅僅依靠簡單的民俗村節慶活動,形式太過單一,加上社會群體不斷萎縮、周邊地區關注度又難以迅速提升,這樣的方法顯然無法全面系統保護海洋文化生態。
8韓家村海洋文化生態保護與建設的路徑選擇
在對韓家村海洋文化生態的現狀、保護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影響保護建設的因素等的分析中歸納出4點關于韓家村海洋文化生態保護與建設的路徑。
8.1海洋文化生態意識的培養
海洋文化生態意識的覺醒是保護當地海洋文化生態的根本。當今文化建設中存在的許多問題都是因為缺乏生態意識所致。作為一個沿海城市,青島政府應在加強自身此方面意識的同時,積極采取宣傳、教育等方式,培養、喚起青島整個區域內的海洋文化生態意識。#p#分頁標題#e#
8.2全面系統的海洋文化生態保護與建設
要在堅持一元主導的原則下,容許文化的多元性與多樣性[7]。在韓家村海洋文化生態保護建設中不能只偏重培養一個或幾個方面,而是要從物質、精神、制度的三方面共同著手,對漁文化、鹽文化和其他海洋文化進行系統的保護建設。
8.3海洋自然環境的保護
海洋自然環境是漁文化、鹽文化等海洋文化的基礎,必須從海洋環境、周邊海岸帶環境、村落區域環境等多方面入手,營造適合海洋文化發展的海洋自然環境。
8.4海洋文化的人文環境的建設
在青島整個區域內培養海洋文化的多元化,不局限于傳統的海洋娛樂文化、濱海城市文化。韓家村具有深厚的漁鹽文化,在突出其漁鹽古鎮特色,發展旅游業的同時,突出特色,實現多領域發展,可加大其在學術界的影響,鼓勵本村草根學者的研究,吸引外來學者的研究等。
8.5海洋文化相關社會群體的保護
維持當地從事海洋文化事業的群體規模——既包括對從事海洋文化事業的老一代所掌握文化的維護、弘揚,也包括對年輕一代的培養,開辟新的海洋文化事業形式。
為全面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完成《XX市生態省建設市長目標責任書(20__-20__)》工作目標,根據青政字[20__]66號文件的要求,結合我局的工作職責,制定20__-20__年生態省建設市長責任書工作方案如下:
一、大力推進海洋法制建設。
為了健全海洋法制,推動海洋保護、管理工作的規范化、法制化進程,全面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計劃20__年底前編制、出臺《XX市海洋功能區劃》,《海洋功能區劃》將在對全市近岸海域生態環境調查的基礎上,對XX市沿岸平均大潮線至領海基線之間海域的功能區進行明確的劃定,內容包括海域勘界、功能分區及環境標準等諸多方面。新的區劃是對《膠州灣及鄰近海岸帶功能區劃》中不適應我市新形勢發展的內容的修改、補充和完善,區劃編制將對合理配置海洋資源,促進海域整體功能,推進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近年來,我市海洋經濟蓬勃發展,為了減小經濟發展對海洋環境保護帶來的壓力,有的放矢開展海洋環境保護,計劃編制以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環境容量、污染物總量控制等為主要內容的《XX市海洋環境保護規劃》。《海洋環境保護規劃》將對近岸海域污染的有效控制、陸源污染物排海、大規模圍海造地對海洋環境影響的累計效應、突發性海洋污損隱患等內容進行分析和研究,規劃的編制將致力實現規劃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力爭實現其為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管理提供科學依據的作用。
二、加強、完善海域使用管理。
進一步完善海域使用管理制度,全面搞好海域使用登記制度,進一步規范海域使用審批程序和海域使用證年審制度,嚴格按照《XX市海洋功能區劃》和《膠州灣及鄰近海岸帶功能區劃》規范海域使用,把海域使用管理的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國際化提升到一個新水平,20__年全市海域使用項目登記率達到100%,海域使用辦證率達到100%以上,海域使用證年度審驗審證率達到100%。
三、全面開展對海洋環境的監督管理。
1、繼續開展海洋環境監測工作,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根據我市特點和需要,制定監測計劃,開展全市近岸海域環境趨勢性監測、重點海域環境監測、海水浴場暑期海洋環境監測和重點養殖區環境監測,詳細掌握我市的海洋環境狀況,保證我市沿海海洋環境監測調查的連續性,準確地為社會提供合法的海洋信息,為政府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2、加強海岸、海洋工程建設項目的監督管理。重視海洋、海岸工程建設項目對我市海域的污染損害,嚴把海岸、海洋工程建設項目海洋環境影響的審核、審批關,提高工程建設項目環評報高審核參與率;規范海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程序,加強對工程建設期的跟蹤監測和監督管理,有效控制工程建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
3、加強海洋污染事故的查處。繼續采取定期與不定期相結合的方式,對膠州灣和前海一線用海域污染情況進行執法檢查,對污染海洋的違法行為進行嚴肅查處。
4、加強對自然保護區的建設、管理和保護。積極籌集資金,制訂實施有針對性的生態保護和建設計劃,開展保護區的基礎建設、管理工作,推進我市生態示范區的建設。
5、通過建立和完善XX市海洋赤潮監視網及海洋赤潮應急行動體系、開展重點海域的赤潮監測和預報試驗、加強赤潮發生期內對漁業水域的監控管理等措施,避免或減少赤潮災害的發生和影響。
四、積極推進生態漁業建設。
按照《膠州灣及臨近海域功能區劃》和漁業生產水域環境質量狀況,對不符合功能區劃和漁業水質標準的水域進行封閉管理,禁止從事漁業生產活動;嚴格實施養殖許可證制度、捕撈許可證制度和伏季休漁制度;科學調整養殖結構和布局,合理控制內灣及近海的養殖密度,擴大藻類養殖面積,提倡外海養殖,大力提倡魚、蝦、蟹混養、貝藻間養套養等生態養殖,推廣生態養殖模式和養殖新技術;強化漁業生產管理,改進餌料質量及投餌技術,嚴格控制廢水排放,20__年力爭使漁業水域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態養殖面積達到養殖總面積的40%。
四、加大海洋環保宣傳力度,努力提高全社會環保意識。
關鍵詞:海洋經濟 生態環境 協調發展
一、引言
21世紀是海洋世紀,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海洋已成為國際競爭的一個主要領域。但隨著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海洋經濟與生態環境的矛盾日漸突出,不斷影響到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有效解決海洋經濟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成為當前海洋國家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目前,國內外關于海洋經濟與生態環境的研究成果較多。2007年,Martinez等研究沿海區域的生態和經濟重要性,提出應繼續評估海洋生態經濟,以確保沿海經濟的可持續發展。2010年,Kildow探討海洋經濟對國民經濟貢獻的重要性,指出以現有資料衡量與海洋有關的經濟活動價值仍較困難。2005年,樓東等應用灰色系統法對海洋產業進行關聯分析和預測,認為海洋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等現象是制約我國海洋生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2009年,劉偉玲等利用生態足跡法,指出2003-2005年遼寧省及其沿海6市的生態足跡均超過了生態承載力,且生態赤字有逐年增加趨勢。然而,舟山作為浙江省海洋經濟強市,現有研究較少涉及舟山海洋經濟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本文通過構建舟山海洋經濟和生態環境的指標體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和協調發展模型,測算海洋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度。進而,獲得舟山海洋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狀況及變化趨勢,從而揭示舟山海洋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關系。
二、舟山海洋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研究
1.構建指標體系
海洋生態經濟系統由海洋經濟和生態環境兩個子系統組成。因此,本文首先構建包括上述兩個子系統的指標體系。
海洋經濟子系統由海洋產業總產值(億元)、海洋產業總產值占GDP的比重(%)、海洋經濟產值的增長率(%)、海洋二三產業產值比重(%)、港口貨物吞吐量(萬噸)和科技計劃項目(個)構成。生態環境子系統由工業廢水排放量(萬噸)、工業廢氣排放量(億立方米)、煙塵排放量(萬噸)、工業固體廢物生產量(萬噸)、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萬噸)和赤潮發生的次數(次)構成。
對于本文采用的指標體系,需將逆向指標通過取倒數轉化為正向指標。在此基礎上,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以消除量綱的影響。
2.測算綜合評價值
本文選取2002-2011年舟山海洋經濟與生態環境的樣本數據進行實證研究,其中相關數據主要來自于《2011舟山統計年鑒》和中國舟山政府門戶網站。首先,對舟山海洋經濟與生態環境進行因子分析,可知兩個子系統的KMO值分別為0.571和0.668,明顯大于0.5,故適合進行因子分析。然后,按照累計貢獻率大于85%的原則,可得兩個子系統只需取第一公因子和第二公因子。最后,根據兩個子系統提取的公因子,計算它們的綜合評價值(見表1),并給出其折線圖(見圖1)。
由圖1,可知2002-2011年舟山海洋經濟綜合發展水平基本呈上升趨勢,并在2011年達到十年中的最大值。從2007年開始,海洋經濟的綜合評價值達到零值以上,表明海洋經濟的綜合發展水平超過了平均發展水平。然而,生態環境的綜合發展水平變化趨勢與海洋經濟的發展趨勢相反。2002-2011年生態環境綜合評價值基本呈下降趨勢。2007年之前生態環境的綜合評價值大于海洋經濟的綜合評價值,表明海洋經濟的發展潛力較大,這與近幾年舟山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可以相互驗證。2007年之后海洋經濟的綜合評價值大于生態環境的綜合評價值,表明生態環境的改善不能滿足舟山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也表明海洋經濟的發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性較大。
3.測算協調發展度
根據海洋經濟()和生態環境()的綜合評價值,模擬出海洋經濟與生態環境以及生態環境與海洋經濟的回歸方程,其結果分別為
(2.1)
(2.2)
由(2.1)和(2.2),可得兩個子系統的協調值。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獲得兩個子系統的狀態協調度。其計算公式為
(2.3)
其中,為系統對系統的狀態協調度,為系統對系統的實際值,為系統對系統要求的協調值,為系統的實際方差。
由(2.3),可得兩個子系統的狀態協調度。進而,計算兩系統間的協調系數,其公式為
(2.4)
其中,為兩個系統的協調度指數,為系統對系統的狀態協調度,為系統對系統的狀態協調度。
由(2.4),可知整個系統的協調發展度(C),并進行等級劃分(見表2),然后給出其折線圖(見圖2)。
由圖2,可見舟山海洋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系數呈“U”型曲線。具體結果為2002-2004年協調發展度呈下降趨勢,2004-2006年協調發展度呈平滑趨勢,并在2006年達到最小值,這表明海洋生態經濟系統處于極度失調的狀態。2006-2010年協調發展度一直處于上升趨勢,并在2010年達到十年中的最優水平。2011年海洋生態經濟系統雖然是優質協調的狀態,但與2010年相比是下降的,這表明2011年生態環境的質量開始下降。
三、結論
本文以舟山海洋經濟與生態環境兩個子系統為研究對象。首先,構建海洋生態經濟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進而,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協調發展模型,測算舟山海洋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水平。研究結果表明,舟山海洋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系數呈現“U”型曲線,這表明海洋經濟與生態環境的發展并不是同步的。因此,對舟山生態環境的保護有待進一步加強。
參考文獻:
[1]劉偉玲,朱京海,胡遠滿.遼寧省及其沿海區域生態足跡的動態變化[J].生態學雜志,2008,27(6):968-973.
[2]樓東,谷樹忠,鐘賽香.中國海洋資源現狀及海洋產業發展趨勢分析[J].資源科學,2005,27(5):20-26.
[3]M.L.Martínez,A. Intralawan, G. Vázquez,et al. The coasts of our world: Ecological,economic and social importance[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 63: 254-272.
[4]J.T. Kildow, A. McIlgorm. The importance of estimating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oceans to national economies[J]. Marine Policy. 2010, 34(3): 367-374.
【關鍵詞】海洋文化;生態倫理;可持續發展;北部灣
【作者簡介】官秀成,廣西欽州學院社科部主任、副教授,廣西中國一東盟文化研究會理事;馬友樂,欽州學院社科部講師。碩士。廣西 欽州 535000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434(2013)05-0074-05
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是指導我們一切工作的重要基礎。可持續發展是指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模式,它強調協調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在不損害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持久發展。隨著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被確定為國家級開放開發區,廣西沿海地區開放開發如火如荼,可是由于種種原因,享譽我國最后一片“潔海”的北部灣卻面臨被污染、被破壞的生態危機,致使廣西海洋文化可持續發展面臨重大挑戰。因此,我們在開放開發過程中,應對廣西海洋自然生態進行倫理關懷,重視海洋自然生態對開放開發的支撐價值,尊重海洋生態環境的存在價值,促進廣西海洋文化可持續健康發展。
一、生態倫理的內涵及其基本原則
(一)生態倫理的內涵
生態倫理是指人類在與自然交互中所形成的人與自然的倫理關系及其調節原則。自西方工業革命以來,科學技術日益進步,人類在自然面前顯得日益強大。然而人與自然的關系卻越來越緊張,人類面臨諸多自然生態問題,這些問題日益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于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的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常常把每一個成果又取消了。”進入21世紀,人與自然關系問題日益突出,人類必須思考如何更加合理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這必將涉及到生態倫理問題,而生態倫理必須解決三個核心問題:一是如何合理界定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二是人類如何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問題,促使人與自然實現良性互動;三是當代人之間、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如何公平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問題。
(二)生態倫理的基本原則
1.感恩自然
人類每天都在享受著大自然的恩惠,沐浴著陽光,呼吸著空氣,吸收著水分。但人類往往只知道貪圖享受和無度索取,卻不懂得如何去回報、珍愛大自然:樹木過度砍伐,土地沙漠化日益擴大,污水隨意排放,大氣污染日益嚴重,原本豐富的自然資源正在日益枯竭,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長期以來,人類在觀念上與實踐上,總是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看作是征服與被征服、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這樣一來,人類就任意妄為,就理所當然地向大自然無度索取,致使大自然傷痕累累,人與自然關系日益緊張。其實,我們作為大自然的受益者,就應心存感激,知恩圖報,帶著感恩的心去善待大自然。同時也給我們自已留下一方凈土與生存發展的依靠。
2.適度消費
在西方消費主義影響下,人們逐漸形成毫無節制地消耗物質財富和自然資源,把消費滿足看作是人生最高目標與最大幸福的消費觀。在這種消費觀支配下,消費的目的往往不是為了滿足實際需要。而是為了滿足追求不斷被制造出來、被刺激起來的欲望,不顧個人、社會或國家的經濟狀況。消費主義給自然資源帶來嚴重壓力。為此,我們應該對這種消費觀和消費行為進行深刻反思,倡導并踐行適度消費,對人類與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制約關系以及自然資源有限性有著深刻認識,在消費活動中積極合理關照自然。適度消費原則所追求的目標是人類需求與自然狀況,人的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消費數量增長與消費質量提高相互協調,力求改變消費過度和消費不足矛盾狀態。促使人與自然均能實現可持續良性發展。
3.公平公正
當代人之間、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如何公平公正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問題是生態倫理必須回答的一個重要問題。當代人之間、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在利用自然資源、實現自身利益、謀求生存與發展方面應該實現權利均等、權利公平。這是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則。公平原則既倡導消除在當代人之間出現消費過度與消費不足的矛盾,又倡導每一代人應該為后代人保存自然資源的豐富性與多樣性,避免限制、阻礙后代人的生存與發展,促使人類能可持續生存、發展,自然生態能良性健康運行。
4.集約發展
除了少數發達國家。大多數國家依然踐行粗放型發展模式,資源利用效率較低,資源、能源消耗量較大。這種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浪費、高污染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導致自然資源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給人類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挑戰。為此,我們應踐行集約型發展模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在生產過程中。應采用新技術、新工藝、加大科技投入。逐步提高生產要素質量與資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推行綠色生產與低碳經濟。從而不斷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
二、廣西海洋文化的內涵及其基本特征
(一)廣西海洋文化的內涵
“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關的文化;就是緣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類對海洋本身的認識、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創造出來的精神的、行為的、社會的和物質的文明生活內涵。海洋文化的本質,就是人類與海洋的互動關系及其產物。”海洋文化包羅萬象,由海洋而生成的文化都屬于海洋文化,如海洋經濟、海洋旅游、海洋民俗、海洋信仰等都屬于海洋文化的范疇。海洋文化是人類在開發利用海洋社會實踐中形成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廣西海洋文化就是緣于廣西領域海洋而生成的文化,從廣義上說,一般包括廣西海洋精神文化、海洋物質文化、海洋制度文化、海洋行為文化四個方面。從狹義上說,特指廣西海洋精神文化。本文中的“廣西海洋文化”是指廣義上的廣西海洋文化。廣西海洋文化與我國其他地區海洋文化相比,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
(二)廣西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
1.國際性
廣西海洋文化主要緣于北部灣,而廣西北部灣地區于2008年1月,被國家批準為國家級開放開發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是我國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重點地區,對于國家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具有重要意義。我國要把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建設成為中國一東盟開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貿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為開放度高、輻射力強的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地區。近年來,廣西沿海地區不斷加快與東盟地區的經濟交流與合作,與東盟合作開發油氣資源、旅游業、農業等,因此,廣西海洋文化具有較鮮明的國際性。
2.風險性
廣西沿海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氣溫適宜、光熱充足、雨量充沛、海洋資源豐富。是我國沿海地區規劃布局新的現代化港口群、產業群、城市群的重要區域。北部灣是我國優良的漁場之一,盛產鯛魚、金線魚、沙丁魚、竹英魚、藍圓鲹、金槍魚、比目魚、鯧魚、鯖魚等50余種有經濟價值的魚類。及蝦、蟹、貝類等。廣西北部灣沿岸淺海和灘涂廣闊,是發展海水養殖的優良場所,這里有馳名中外的合浦珍珠(又稱南珠)。沿岸河口地區有珍貴的紅樹林。南流江、紅河等淡水河流注入北部灣。這些有利的自然生態環境為北部灣沿海地區開放開發提供了優良的環境支撐。但是,隨著開放開發推進,享有我國最后一片“潔海”之美譽的北部灣,由于不合理的填海造田、人為破壞紅樹林、無序的水產養殖,近岸海域污染呈逐年加劇的態勢,導致廣西領域海洋生態環境面臨被破壞、被污染的威脅與風險。
3.民族性
壯、苗、侗、瑤、京族等少數民族聚居于廣西沿海地區,因此廣西海洋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風味,如緣于海洋的傳統建筑、服飾飲食、節慶活動、民間工藝、歌舞藝術、濱海旅游等。這些體現了真實的少數民族海洋文化生態。在開發利用海洋自然資源之時,我們應正確引導廣西沿海少數民族保護好海洋生態環境,合理兼顧地方政府、開發公司和當地人民的利益,使海洋文化與海洋生態環境實現良性互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4.輻射性
廣西海洋文化具有較強的輻射性和影響力。廣西沿海地區處于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區、大湄公河次區域、中越“兩廊一圈”、泛珠三角經濟區、西南六省(區、市)協作區域合作交匯點,東連珠三角,面向東南亞,背靠大西南,區位優越,戰略地位突出,成為帶動、支撐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和開放度高的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
三、生態倫理視角下廣西海洋文化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
(一)工具理性強化
工具理性是指人們為了實現某種目的而對運用手段、途徑的合理性、有效性的追求。自從西方工業革命以來。隨著人們日益強調科學技術的發展,追求物質財富的增長,出現了人們不斷強化工具理性,弱化價值理性的趨勢。人們開始過度強調個體價值,弱化社會價值,出現了貧富兩級分化;追尋消費主義,進行掠奪式開發經營,出現生態環境惡化;淡化誠信理念,欺詐、投機行為疊出;過度追求個人或團體利益,出現行為;過度強調升學率、科技的傳承,出現學生的精神失落、創新能力下降。在工具理性強化的背景下,廣西沿海地區在開放開發中同樣存在強化工具理性,弱化價值理性的傾向與趨勢:一些人追趕消費主義浪潮,強調物質消費,淡化精神追求,出現精神荒漠化,漠視保護自然生態的擔當;一些單位與個人,為了追求自身利益和實現自身目標,弱化社會責任承擔,淡化或推卸保護自然生態責任;一些地方行政部門和官員強調以GDP為核心的經濟增長。出現生態意識與生態實踐相脫節現象,甚至為了部門或個人利益徇私枉法,為危害自然生態者打開方便之門。思想是行為的先導。人們過分強化工具理性,弱化價值理性,是影響廣西海洋文化可持續發展最主要的思想因素。
(二)消費主義蔓延
消費是人們為了滿足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的物質與精神需要,進行有選擇性、創造性的活動。它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方式。而流行于西方發達國家的消費主義已傳入我國,并深刻影響我國民眾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現在也正在廣西沿海地區日益蔓延。“消費主義是一種毫無節制地消耗物質財富和自然資源,并把消費作為人生最高目的的消費觀和價值觀,它把物質消費看得高于一切,并在相互的消費攀比中追逐著一種無限的物質欲求。物質消費成了人們享受人生的唯一方式。”消費主義主張大生產、大消費、大丟棄,追求體面的消費,渴求無節制的物質享受與消遣。因此,今天的生產已經不僅僅是消費品的生產。而同時也是消費欲望的生產。消費主義給經濟發展注入無限動力,卻忽視了自然生態的承載能力,其結果必然使人類社會陷入深深的生存與發展的資源與環境困境之中。這種消費方式的不斷蔓延,給廣西沿海自然生態帶來極大壓力,深刻影響廣西海洋文化可持續發展。
(三)突擊開發推行
北部灣是我國海岸線上至今仍保留大面積清潔海水的海灣。是一個擁有豐富生物資源的海洋地區。北部灣是我國著名的漁場,魚類眾多,有許多科學、藥用價值很高的海洋生物,沿海有大片的原生態紅樹林,有“中國第一灘”的北海銀灘等。但是廣西沿海地區的大開放、大開發。給廣西北部灣地區海洋生態環境帶來嚴重挑戰。廣西沿海地區工礦企業和海上交通所產生大量污染物不斷排入北部灣,同時,在廣西沿海城市化快速推進過程中,人口增長較快,自然資源消耗加快,城市排污量也隨之劇增,一些污水未經處理就近排入河流、海灣。而北部灣大部分區域是20米至50米的淺海,海流較弱,海洋“自凈”能力較差,如果我們不能有效控制排污數量,這片潔凈的海灣很快就會成為一個“垃圾桶”。由此可見,這種突擊式開發給北部灣自然生態帶來嚴重威脅與壓力,直接影響廣西海洋文化可持續發展。
(四)知行不一呈現
在廣西沿海突擊式的開放開發過程中,人們的生態意識與生態實踐出現脫節現象。雖然人們已經認識到在開放開發中保護生態環境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在相關開放開發規劃、制度中都考慮到對海洋自然生態的關注。但在實際行動中卻出現知行不一的現象。例如北部灣新聞網2010年6月10日報道,根據北海市海域海洋環境的監測結果顯示:北海市“8個人海排污口存在超標排污現象,超標率達72.7%,主要超標污染物(或指標)為COD(化學需氧量)、懸浮物、總磷及糞大腸菌群等。污水排放人海對排污口鄰近海域生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陸源污染物排海量的持續增加將導致該市近岸海域受到的污染逐步增大。由于部分排污口設置在養殖區和風景旅游區鄰近海域,排污口大量向鄰近海域排放污染物,造成該海域的環境質量退化、適于養殖的水域面積急劇縮減,養殖生物體內糞大腸菌群及鎘、石油類等污染物含量較高,甚至造成部分超標,海產品的食用安全風險增加;由于多數陸源排污口的長期超標排放,導致部分生態區域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環境惡化的趨勢加劇,已對該市的珊瑚礁、海草床及紅樹林系統構成了威脅。”這說明廣西近海域部分自然環境已經被污染被破壞。由于廣西沿海地區仍處于經濟不發達階段,環保機制不夠健全,環保行為不夠規范,環保監管不夠得力,從而致使人們的環保意識與環保實踐出現不一致現象,以致嚴重影響了廣西海洋文化可持續發展。
四、以生態倫理為導向,促進廣西海洋文化可持續發展的路徑探索
(一)強化價值理性
“價值理性是人類對價值和價值追求的一種自覺意識,它主要指向‘應然’狀態的價值關系。從內容取向上看。價值理性致力于為行為主體提供一套行動的理念、原則、信仰、目標、理想、目的等應然設定,是主體活動的價值主旨和價值基礎。工具理性主要指向‘實然’狀態的現存事實。工具理性著重考慮的則是手段對達到特定目的的可能性和實效性。從內容取向上來說。工具理性把手段的有效性置于首位,它追求工具的效率和各種行動方案的正確性,致力于提供一套達致目的的技術、工具、手段、程序、制度和機制。”由此可見,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是相互關聯的、不可割裂的關系。工具理性是價值理性實現的物質基礎,沒有工縣理性的價值理性是空談的理性,如空想社會主義;價值理性是工具理性的精神導向。沒有價值理性的工具理性是危險的理性,如科學技術的濫用。在廣西沿海地區開放開發過程中應強化價值理性,促使人們在追求合理而適度的工具理性基礎上,對海洋自然生態進行終極關懷和意義追求。因此,在教育、新聞媒體宣傳、文學藝術作品傳播中應該強化價值理性宣傳,促使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和諧統一,從而更好地促進廣西海洋文化可持續發展。
(二)倡導適度消費
消費主義蔓延,加劇了資源、環境、生態問題。在廣西沿海快速開放開發過程中。為了更好地促進廣西海洋文化可持續發展,我們應大力倡導、踐行適度消費。適度消費是指基于自然生態、國情國力、個人狀況的一種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人類的消費活動應考慮自然界承載能力,考慮自然生態生成與更新能力。我們要在實踐中真正踐行適度消費,必須合理地界定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人類其實并不是自然的征服者與統治者,自然也不是人類的奴仆;人類僅僅是大自然中的一員,大自然中其他物種都具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不可或缺的支撐。適度消費要求人類的消費活動對自然產生最小的干擾。最大可能地維持自然“原生態”面目。因此。適度消費既能滿足人類的必要消費需要。同時又能維持自然生態的平衡,促進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所以,應對該地區公民加強適度消費觀教育,建立相應的體制機制,規范人們的消費行為,積極引導人們踐行適度消費,減輕人與自然的緊張關系。
(三)堅持漸進開發
在廣西沿海,隨處可見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廣西沿海欽州港、北海港、防城港等港口是以“北部灣速度”,通過“填海造田”建造而成的,快速海洋開發給尚屬一片“潔海”的北部灣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壓力,部分海域生物資源衰退,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生態功能有所減弱。突擊式開發往往是“破”字當頭、短時間內打破原有格局和面貌。力求高速,卻很難兼顧質量,這樣會給生態環境帶來過大壓力。而漸進式開發往往“立”字當頭、先立后破,在開發過程中強調先規劃、論證,后踐行,“摸著石頭過河”。同時在開發過程中。又不斷糾正不足、偏差與失誤。只有踐行漸進式開發方式。才能防止廣西海洋生態環境在較短時間內遭到嚴重的破壞和污染,使開放開發速度與海洋自然生態自我更新能力相適應。
(四)加快法治建設
廣西沿海地區發展速度較快,污染物排放量較大,環境容量較小,人口數量劇增,導致排污總量與環境容量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經濟快速發展積累的環境問題尚未得到及時解決,新的環境問題又不斷出現,北部灣生態環境安全面臨巨大挑戰。為此,必須加強法治建設,將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納入法治軌道。第一。完善法律法規。地方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應結合當地實際,逐步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第二,加大執法力度。有了法律法規,如果不執行或執行力度不夠,那么法律法規就形同虛設,因此,要加大執法力度,嚴厲執法,樹立法律的威嚴。對于生態環境違法主體,不管涉及到什么樣的人或什么樣的單位。堅決給予打擊、追究,真正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第三,完善環境監測制度。為了更好地了解生態環境發展動態,為環境保護決策提供依據,應建立健全環境監測制度,設立專門檢測機構。配備專門人員,統一檢測標準。第四,完善監督制度。應充分發揮國家權力機構監督、社會團體監督、新聞媒體監督、公民個人監督的作用,并使這些監督方式形成強大的合力,以確保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得以正常運行。
關鍵詞 生態資本;海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
中圖分類號 F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671-(2011)122-0202-01
近年來人類越來越注重海洋的開發,海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2010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達38439億元,占了國內生產總值的9.7%。但是人類在長期的海洋開發中忽視海洋環境保護,大肆向海洋排污,引發了嚴重的生態問題,由此帶來的海洋災害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如2010年我國共發生赤潮69次,直接經濟損失達2.06億,海洋生態問題成為制約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將海洋生態資源看做資本進行保護、投資、補償,對改善海洋生態環境及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
1 生態資本
生態資本是指能夠給人類帶來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的生態資源和生態環境。生態資本體現了生態環境的資源價值和生態功能;生態資本包括自然的生態資本存量和對生態環境的投資,自然存量影響投資的效率,生態投資可以維持甚至增加生態存量;對生態環境投資要求有收益,這種收益可以是私人的利潤和公眾的生態收益,生態環境被當作獲得利潤的資本時就需要通過市場化運作來完成。
2 海洋生態資本
2.1 海洋生態資本概念及價值
海洋生態資本是指能夠直接或間接作用于人類社會經濟生產、為人類帶來收益的海洋生態資源,包括海洋生物及其生境(海水、表層海底)以及它們組成的海洋生態系統整體。海洋生態資本能夠為人類帶來收益,是有價值的,其價值包括海洋生態資本的存量價值及其產生的收益流價值。存量價值包括海洋生物資源和海洋生境資源存量價值,收益流價值體現在海洋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的供給服務、調節服務、文化服務、支持服務四種服務價值上。
2.2 海洋生態資本的特殊屬性決定必須進行海洋生態補償
公共物品性和外部性:海洋生態資源屬于公共物品范疇,在使用中容易造成“公地悲劇”,造成海洋生態資本的過度使用,使得海洋生態資本遭到破壞。閾值性:海洋生態資本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承載超過閾值會導致海洋生態資源存量減少和質量下降,一旦海洋生態資本存量過小,海洋生態資本的某些生態服務功能就會減弱甚至消失。這就需要及時對生態資本進行補償,確保海洋生態資本維持在最小閾值之上。
3 海洋生態補償機制的構建
海洋生態補償機制就是通過海洋資源管理體制的創新來實現海洋生態資源開發利用的外部成本的內部化,讓海洋生態保護的受益者和生態破壞者支付相應的費用,使提高海洋生態服務功能的投資得到合理回報。建立海洋生態補償機制需要明確海洋生態環境補償的主客體、補償的標準、補償的方式手段等。
3.1 海洋生態補償的主體、客體
海洋生態補償的主體包括給付主體和受償主體。海洋生態環境具有公共物品屬性,所有人都是其生態功能的受益者,因此,他們的代表――國家及各級政府應是重要的給付主體,另外海洋生態資源開發者及海洋環境破壞者也是補償給付主體。受償主體包括海洋開發活動和海洋污染治理的直接受害者以及生態建設過程中直接創造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者。海洋生態補償的客體包括作為資產狀態的自然資源以及作為有機狀態背景而存在的生態環境系統,也就是海洋生態資本。
3.2 海洋生態環境補償的標準
補償標準的確定是海洋生態補償體制的核心問題,關系著補償者的承受力及補償的效果,制定補償標準就是要通過一定的方法找出能被主體和對象共同認可的依據。
成本核算法:就是把海洋生態保護和建設的直接投入、海洋生態資源的發展機會成本、海洋生態破壞所造成的損失都看作生態成本進行價值核算,所得價值量作為確定海洋生態補償標準的基本依據。
博弈一協商法:在核算結果的基礎上,通過補償主體和對象雙方的博弈過程而達成一致的標準。不僅要考慮海洋生態功能價值的變化,還要考慮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以及補償標準的可操作性,使得制訂的補償標準具有社會、經濟和技術的合理性。
政府導向定價法:由于某些海洋生態服務的價值很難進行市場化定價,這就需要作為主要補償主體的政府來主導定價。如海洋的氣候調節功能就很難核算其價值,可以組織專家商討制定一個基準價,再由利益相關方協商確定各方認同的補償價。
3.3 海洋生態環境補償方式
補償方式是指補償主體對補償受體進行生態補償所運用的方法、手段和過程。按照實施主體和運作機制的差異,生態補償可以分為政府補償、市場補償和社會補償。
政府補償機制:通過政府財政轉移、政策支持等方式實施的補償,是目前生態補償的主要形式。運用補貼或獎勵的形式,對保護生態環境的公益行為給予不完全報酬,對因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利益受損者給予不完全補償。對海洋生境進行補償,如海洋污染治理,人工漁礁建設。如河北省投資8 000萬用于北戴河海灘治理,通過人工養灘、人工岬頭等手段,恢復治理沙灘0.318 km2,重建了長達5.4 km的海岸線。市場補償機制:依托市場法則來規范市場行為,將生態服務功能或環境保護效益打包推入市場,通過市場交易的方式降低生態保護的成本,實現生態保護的價值。社會補償機制:不負有海洋生態補償義務的組織或個人出于生態道德覺悟而對受損害的生態環境的補償或對因環境破壞導致的利益受損方進行的捐助。
建立海洋生態補償機制,可促使海洋開發的相關利益主體將生態成本內部化,使海洋生態資源的消費者承擔相應的經濟代價,協調各利益方的生態經濟利益關系,從而制約資源浪費和環境損害行為,保護和改善海洋生態環境。為確保海洋生態補償機制的實施,還必須從樹立全民的生態資本觀念、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海洋生態補償機制的保障體系等多方面努力。
參考文獻
[1]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2010.
[2]中國海洋災害公報.2010.
[3]牛新國,楊貴生,等.生態資本化與資本生態化.經濟論壇,2003,03:12-13.
[4]陳尚,任大川,等.海洋生態資本概念與屬性界定.生態學報,2010,30(23):6323-6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