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海洋污染的現狀和治理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海上污染;渤海;瀨戶內海;對策
中圖分類號:[S94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1)12-0281-02
一、引言
由于陸源污染的研究依據及相關數據較多,加之海上污染的不確定性因素很多,很少學者對其進行研究,導致很多學者認為陸源污染是影響渤海環境的主要因素。但是這些不能消除海上污染對渤海環境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伴隨著康菲漏油事件在國內各界引起的關注以及思考,為了引起群眾與相關部門對海上污染的重視,筆者認為有必要將影響渤海環境的海上污染狀況進行了總結與分析,并提出相關的建議來預防和治理海上污染。
二、研究現狀
我國關于渤海環境污染及環境治理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早期發表的文章多研究渤海污染與經濟的關系,從經濟角度分析渤海環境問題。海上污染的具體方面,林賢在2007年[4]、余江[5]等人在2006年對海水養殖自身污染問題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探討;2008年,林鳳翱等人對渤海赤潮發生的歷史、現狀及發生特點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在污染治理方面,2009年,王書明等人對渤海污染和關于污染的治理問題進行了詳細的梳理和回顧[1];2010年,潘書策將日本成功治理瀨戶內海的方法與我國渤海的治理工作進行了對比,為渤海的治理工作做提供了寶貴的借鑒意義[2]。同時,韓俊松等人利用風險評估理論以及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研究出單位區域傳播污染事故分先的評估運算方法。然而專門將海上污染作為研究對象,對海上污染進行綜合性研究的仍然很少,因此,需對各方面的文獻與資料進行研究與總結。
三、海上污染主要表現形式、特點及在渤海的主要表現
1.海上污染的特點
筆者通過分析總結,得出海上各類污染有以下三個特點:
(1)擴散速度快、污染范圍廣且影響深。由于海上污染在廣闊的海域,海水的水平流動與垂直交換能力均比近海岸地域強烈,因此海上污染源產生的污染物質能夠較快擴散,甚至有些污染物沉于海底,很難清理。
(2)離海岸遠。大多數的海上污染源與陸地距離較遠,導致預防監測及污染的控制與治理方面比較困難,因此需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船舶進行海上巡邏并及時處理海上污染源。
(3)很難界定海上污染源的影響程度。海上污染的界定比較困難,一方面,由于海上污染的污染源來源于海上,污染一旦形成,很難將污染影響從海洋污染中明確的分離出來;另一方面,由于海上污染的影響范圍廣、擴散速度快等特點,導致很難確定海上污染的污染影響及污染范圍。
2.海上污染的表現形式
(1)海上工程與石油開采。海上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不僅會破壞海洋的原生態環境,還會改變洋流路徑,造成海底生態環境的破壞。石油開采主要源于海上石油開采事故和石油平臺正常作業的漏油等造成的海底管道破裂及井噴等。渤海灣是我國的第二大油區,大概有200億噸的石油儲量,其中占較大比例的是質量較高的輕質油。我國工程院院士翟光明表示,渤海灣將會成為我國石油主產區之一。
(2)船舶污染。船舶污染指其在航行、裝卸貨物及停泊過程中由于船舶碰撞、擱淺或者船舶自身事故導致的沉沒等,造成生活污水和船舶垃圾及產生的化學物品、廢氣等而對水環境造成的污染。渤海海域的船舶污染分布較為分散,在近岸地區分布較多。總體來說,船舶污染對海洋環境影響較小,但是近年來,天津、曹妃甸、大連三地建立了30噸原油碼頭,導致油類和化學品等專業化的船舶頻繁出入,加大了船舶污染事故的發生。
(3)海水養殖污染。在海水養殖過程中排放出大量的固液態廢物,會導致養殖水體及其鄰近水域污染含量超過正常水平,水體功能隨之受到影響。[4]近年來,在渤海沿岸地區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業,雖然渤海灘涂面積很大,沿岸有遼河、海河等流入海,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是魚蝦的主要索餌和產卵的場所。但是養殖的密度較大,且一些漁民向海里撒化肥及抗生素等,造成海水養殖生態系統物流和能流循環受阻。養殖產生的大量殘餌、魚蝦糞便及生活垃圾等的排放,產生大量氮磷營養物質,導致渤海養殖水體的富營養化,為赤潮生物提供適宜的生態環境。
四、日本成功治理瀨戶內海的啟示
1.瀨戶內海的治理歷程
跟渤海一樣,瀨戶內海是半封閉式的內海,氣候干燥少雨,原是天然魚倉,是日本列島最富足海灣[3]。直到1940年代末日本戰敗后,為了經濟發展,工業布局向沿海集中,瀨戶內海沿岸成為重要的工業基地,導致瀨戶內海成為了各種工業部門的共用下水道,工程任意排放未經處理的富含大量銅、鉛、汞等重金屬廢水。1955年以后,瀨戶內海污染越來越嚴重,成為了水俁病的發生地。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著手治理瀨戶內海,到1980年代初,瀨戶內海水質已基本恢復到良好狀態,海洋漁獲量超過1950年,前后30年的時間,成功把瀨戶內海還原成基本清潔的海域。迄今,該海域和沿岸資源、環境都得到恢復和發展,地區經濟發展已超過1960年代的水平。
2.主要治理手段及借鑒
(1)對各級政府部門的職責都作了明確的分工。如全國的海洋環境保護工作由環境廳協調,海上污染事宜由海上保安廳處理,其他各個省廳、各級地方政府也都要負責各自管轄海區的污染監測。還建立了海區沿岸13個府縣和5個市的知事、市長參加的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制度。在防止海洋污染的過程中,這種聯席會議發揮著非常重大的作用。
(2)大力加強內海環境調查與監視、監測的投資。上世紀70年代,整個瀨戶內海共設數700個觀測站,自動化監測設備可以連續觀測,并多次開展海洋污染綜合調查,對瀨戶內海的污染現狀、如何治理一目了然。
(3)成立了防止瀨戶內海水質污染研究會、海洋生物環境研究所等科研機構。許多省廳和地方政府的研究所、大學和民間團體也都從事著與防止海洋污染有關的環境科學研究工作,這些相關的科研配套機構為海洋的生態保護提供了巨大的技術支持。
(4)社會各階層的宣傳。社會各階層都在宣傳保護瀨戶內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半官方的瀨戶內海環境保護協會對瀨戶內海的治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且民間環保組織更是大量誕生,規模之大居全世界之首。
(5)為了切斷污染源頭,將污染嚴重的化工廠遷離瀨戶內海,并大大減少填海造地面積,瀨戶內海的大部分區域都被規劃為國家公園,建立了800多個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
五、海上污染預防與治理的對策
1.加強海上檢測力度,多樣化檢測手段。渤海污染仍需要以預防為主,首先,要加強船舶的安全檢查工作,提升沿海航行船舶的安全狀況。其次,強大的海監力量、網絡式的海監巡邏系統是預防的主要手段。除去巡邏船巡邏外,還可以在在沿海和渤海海域建立船舶交通管理系統,有效減少船舶事故發生。最后,可以在渤海地區廣泛設立海洋污染監測站點,尤其是在主要航道與養殖場周圍,通過衛星遙感等系統及時發現污染源。
2.充分發揮海島的作用。海島被譽為“永不沉沒的航母”,將海島作為海上檢測的重要根據地和中轉站,通過加強海島建設,縮短海上污染治理的反應時間,對海上污染做出最快速的反應。建立各種檢測機制,加強陸源污染物的產生、輸移以及排放的監管,嚴格控制沿海地區各項工程的審批和建設制度,在港口和船舶污染防治、傾廢管理、漁業污染事故監管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3.發揮民間組織的積極作用。知識依靠傳統的政府和市場很難解決渤海海上污染問題,需要社會各界的人來共同參與,充分發揮我國NGO組織的積極作用。NGO既不是政府,也不是經濟體,不依靠經濟利益的驅動。我國的NGO及民間組織在環境保護以及污染監測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具有巨大的差距,充分發揮NGO的作用,加強政府與NGO的合作,不但可以減輕政府負擔,而且可以動員更多的人力與社會資金進入到渤海治理的進程中。
4.政府投入與支持是重要保障。渤海環境的治理工作仍是政府的職責,海監力量的建設、人員的福利、海島的建設等多方面均需要政府足夠的重視與資金。NGO組織的順利運轉與宣傳,也需要政府多方面的配合。
六、結束語
影響渤海環境的海上污染預防與治理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社會各界尤其是相關的政府部門不僅要反思在渤海治理過程中的失誤與不足,還應該從國外的先進經驗中獲得一些具有借鑒意義的措施,為渤海的治理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王書明,周艷,李巖.渤海污染及其治理研究回顧[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42-44.
[2]潘書策,張焱.參考成功經驗――治理渤海污染[J].世界海運,2010(2):42-44.
[3]林鳳翱,盧興旺,洛昊,等.渤海赤潮的歷史、現狀及其特點[J].海洋環境科學,2008,27(2):1-5.
[4]林賢.海水養殖自身污染的現狀與對策[J].科技資訊,2007(15):143.
[5]余江,楊字峰,葉長鵬.海水養殖環境污染及控制對策[J].海洋湖沼通報,2006(3):111-118.
作者簡介:高天航,22歲,男,河北石家莊人,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2008級海洋經濟學,本科生,研究方向是海洋經濟,環境與資源經濟學。
鄭思遠,20歲,男,浙江長興人,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2009級海洋經濟學,本科生,研究生方向是港口、海岸帶綜合管理
關鍵字:海洋環境污染事故 海洋污染 海洋生態破壞海洋環境保護措施
Abstract:
The sea is the hometown of life, Marine and human relations close. Marine accounted for seventy point percent of the earth, it absorbs heat from the sun, and will be released to the atmosphere heat, and adjusting the climate, therefore, coastal areas favorable climate, beautiful environment, since ancient times is that the population is dense land, the whole world has forty percent of the people live in coastal areas. The oceanographer sears and. El said; Our planet is dominat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cean point, the weather and climate is also subject to the control of the ocean's collection of Marine biological species of the crown and more global, if sea chang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th will change. The environment has been a major problem of human development, has faced man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cases, human development, they need a guiding ideology to avoid to cause more difficult to recover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this i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ought.
Key word: Marin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 Marine pollution of the sea ecological destruction Mari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X13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環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一個錯綜復雜的問題復合體,海洋環境問題又是一個有機的生態系統,任何一局部的破壞都會影響到海洋整體生態系統,從而產生全球性的影響。本文首先通過歷史上幾個重大的海洋污染事故來探討目前海洋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態破壞,進而闡述海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分析我國目前海洋環境的現狀以及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一. 歷史上幾個重大的海洋環境污染事故
1、1978年3月16日 夜,美國標準石油公司的超級油輪艾莫科.凱迪斯船舵失去控 制,隨之在法國布列塔尼海岸擱淺,價值1500萬美元的艾莫科油輪和2400萬美元的中東原油損失在冰冷的海水中,溢出的原油形成一條寬18海里、長80海里 的海上油河,污染了130海里風景如畫的海岸。死于溢油污染的各種鳥類達10000只,還不得不把5000噸被原油嚴重沾污的牡蠣處理掉。法國政府花費9500萬美元補償溢油污染所造成了損失和清理溢油所需的開支。布列塔尼地區居民的損失達3000萬美元,這次海洋污染事件直接經濟損失達1億多美元。
2、1999年12月12日,滿載2000噸重油的“埃里卡號”油船在布列斯特港以南70公里處海域沉沒,造成大量石油泄漏,嚴重污染了附近海域及沿岸一帶。使法國西海岸,至少大約有20萬只以上的海鳥已成為“埃里卡號”油船泄漏污染海洋的犧牲品,顯然,這場事故已經成為歐洲歷史上最嚴重的海洋石油污染事件。
3、2011年的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等級與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核泄漏事故等級相同,向太平洋泄漏的放射性元素銫總量達到27.1千兆貝克,危害范圍大,持續時間長,放射性沉降物是可以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在體內達到一定劑量時就會產生有害作用,已釀成了迄今為止最嚴重的一次海洋污染。
二.目前主要的海洋環境問題
海洋環境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進入海洋,超過海洋的自凈能力;二是海洋生態破壞,即在各種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響下,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1.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物絕大部分源于陸地上的生產過程。海岸活動,例如傾倒廢物和港口工程建設等,也向沿岸海域排入污染物。污染物進入海洋,污染海洋環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類的健康。工業生產過程中排出的廢棄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來源,它們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業城市附近。核電站和工廠排出的冷卻水,水溫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時,往往給海洋生物帶來影響。施入農田的殺蟲劑隨雨水流進河流,或者隨土壤顆粒在河口附近淤積,最終進入海洋。偶發性的海上石油平臺和油輪事故,引起石油滲漏和溢出,造成海洋污染。隨著沿海經濟的迅猛發展,近海海域遭到越來越嚴重的污染,使海域環境質量明顯下降,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并對生物資源和人體健康產生有害影響。
2.海洋生態破壞
除海洋污染外,人類的生產活動,例如工程建設和漁業生(圍墾和濫捕等),以及自然環境的變化,例如全球變暖和海平面上升,都會使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和改變。人類對某些海洋生物的過度捕撈,導致海洋生物資源數量減少,質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種瀕臨滅絕。有些海岸工程建設和圍海造田缺乏科學論證,破壞了海岸環境和海岸帶生態系統。目前,海洋開發活動還缺乏綜合的、長遠的規劃、綜合效益比較差。海洋生態環境是海洋生物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生態環境的任何改變都有可能導致生態系統和生物資源的變化,海水的有機統一性及其流動交換等物理、化學、生物、地質的有機聯系,使海洋的整體性和組成要素之間密切相關,任何海域某一要素的變化(包括自然的和人為的),都不可能僅僅局限在產生的具體地點上,都有可能對鄰近海域或者其他要素產生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和作用。生物依賴于環境,環境影響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當外界環境變化量超過生物群落的忍受限度,就要直接影響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從而造成生態系統的破壞。
三.海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海洋環境保護不僅指海洋污染的防治,而且涉及海洋資源的保護,海洋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以及工業布局、能源結構、產品結構等許多問題,即涉及政治、經濟、法律和科學技術等各個方面。從根本上講,保護環境就是保護資源,就是為促進經濟發展提供物質基礎。資源和環境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自然資源對環境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破壞資源,就是破壞人們的正常生活環境,保護自然資源,并不是消極地保持自然的天然面貌,而是有效地、充分地利用自然環境及其資源。保護自然資源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二者是統一的和互為因果的。要以生態平衡的整體觀和經濟觀,科學地、全局地、長遠地正確處理好海洋資源的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開發是為了人民的需要,為人民造福;保護是保護資源再生產能力,防止污染,防止生態系統惡化。保護是為了更好地開發利用,而開發利用必須注意保護。要從環境的全局出發,使經濟建設、城市建設和環境建設做到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做到海洋開發事業既能全面發展,海洋環境又能得到保護。
四.我國海洋環境的現狀及主要成因
我國海域基本屬半封閉性海區,橫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3個氣候區,海岸線漫長,海域遼闊,島嶼眾多,海洋生物物種和生態系統具有豐富的多樣性,海洋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海域環境依然面臨著嚴峻的形勢。主要表現在一下幾點:
1. 陸源入海污染物日益增加
2. 近岸海域部分貝類受到污染
3. 赤潮發生的面積和次數逐漸增多
4. 近岸海域海洋生態系統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緩解
2009-2011年,全海域污染面積在18-24萬平方公里之間波動,污染區域主要分布在遼東灣,渤海灣,長江口,杭州灣,江蘇近岸,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臨近海域,嚴重污染海域面積約3萬平方公里,入海排污口臨近海域污染尤其嚴重。中國近岸和近海海域的主要污染物80%以上來自陸源排污。2009年,年排放入海污水約456億噸,主要入海污染物約2416萬噸。全國712個陸源入海排污口檢測結果顯示,82%的排污口超標排放,95%的排污口設置不符合海洋功能區劃。部分排污口檢出多環芳莖,有機氯農藥,多氯聯苯等持久和劇毒類有機污染物。
中國2004年在近岸海域部分生態脆弱區域或敏感區建立了15個生態控制區,包括海灣,河口,濱海濕地,珊瑚礁,紅樹林和海草床等典型的生態系統。監測系統顯示,只有廣東,廣西,海南3個生態監控區內的珊瑚礁,海草床及紅樹林生態系統健康狀況保持良好,其它海灣,河口以及濱海濕地生態系統處于亞健康或不健康狀態。主要表現在富營養化及營養鹽失衡,生物群落結構異常,河口產卵場嚴重退化,部分產卵場正在逐步消失,生境喪失或改變等。總體而言,中國近岸海域海洋生態系統整體上處于脆弱狀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緩解。
中國海洋環境問題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 海洋環境保護缺乏宏觀規劃和嚴格的法律標準。我國在海洋環境保護方面的相關法律制度和規范還不完善,從公民到企業人員的海洋環境保護意識都很薄弱,很多可操作的環保措施因為管理不善得不到很好的實施。在一些重點海域的開發上缺乏宏觀指導和規劃,使得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得不到協調發展。
2. 沿海地區經濟高速發展產生的巨大的生態環境壓力。我國人口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十分迅猛,大量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以及農業退水都排放到海洋,海洋資源過度利用,特別是過度捕撈,加上各種海洋開發活動如填海,海上汽油開采,航運等都加快了海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3。海洋保護的資金和技術不到位也是導致海洋環境遲遲得不到有效改善的原因之一。雖然國家每年在海洋保護方面的資金逐年增加,但是增加的金額與環境惡化產生保護費用差距也在逐年擴大,我國海洋保護起步較晚,在科學技術與專業人才上十分短缺。
五.應對我國海洋環境問題的措施
1. 建立健全海洋法律體系與管理體制。自1978年以來,我國先后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等一系列海洋和涉海法規,國務院及國家有關部門也制定了一系列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這些涉海法律法規的頒布和實施,對促進我國海洋管理和環境保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對日益嚴峻的海洋環境與日益復雜的經濟環境,我國應該加大對于海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的完善,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能依。
2.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合理規劃好環境保護與海洋經濟的協調發展。國家應該進一步加強海洋環境的監測與評價,逐步建立海洋環境宏觀調控機制,實施海洋生態環境分類管理制度。對各種典型珍稀海洋生態區域實施重點保護,對脆弱敏感海洋生態區域實行限制開發與生態保護相結合的環境政策,對已經受損的海洋區域實行生態建設與綜合整治相結合的政策,對全海域實行綜合管理與協調開發相結合的環境政策。
3. 防止和控制沿海工業污染物污染海域環境。一是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循環經濟。二是加強重點工業污染源的治理,推行全過程清潔生產。三是按照“誰污染,誰負擔”的原則,進行專業處理和就地處理,禁止工業污染源中有毒有害物質的排放。四是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五是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和排污許可證制度。
4.完善海上突發污染事件的預防監測和應急管理系統。制定海上船舶溢油和有毒化學品泄漏應急計劃,制定港口環境污染事故應急計劃,建立應急響應系統。防止和控制海上石油平臺產生石油類等污染物及生活垃圾對海洋環境的污染。做到油氣田及周邊區域的環境質量符合該類功能區環境質量控制要求,不對鄰近其他海洋功能區產生不利影響,開發過程中無重大溢油事故發生。
5.加大對于海洋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力度,包括用于開發新技術與用于培養新型專業人才的資金投入,為海洋環境的保護提供長遠有力的科技支持。
結論
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基本上都是在江河湖海上發展起來的。我們依賴著海洋的同時,卻也因為過多的索取給海洋母親帶來了沉重的災難,要使人類可以得到可持續的發展,我們必須要好好保護我們的海洋環境,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保護環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參 考 文 獻:
1.拉弗雷(美). 建設彈性海洋保護區網絡指南[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09-01.
2.趙淑江.海洋環境學. [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6-1.
3.宛平路.海洋生態環境有何重要性[EB/OL]wenda.省略/wenda/thread?tid=562c2809a3e90186,2009-08-13.
4.張璐.環境與資源保護法. [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06-01
5.張麗穎.安全生產與環境保護. [m]山東:冶金工業出版社.2010-08-01
【關鍵詞】海洋;石油污染;現狀;環境;防治
一、海洋石油污染的現狀
當前,海洋石油污染主要包括油輪事故和海上石油開采的泄漏與井噴事故,港口和船舶的作業含油污水排放、含油沉積巖遭侵蝕后滲出、工業民用廢水排放、含油廢氣沉降等。
目前,世界所需石油的2/3經海路運輸,經常運行在航道上的油輪有7000艘之多。由于大型油輪的營運成本較低,而經濟效益卻很高,因此,在現代技術所能達到的范圍內,建造的油輪噸位越來越大,往往在20萬噸以上。大型油輪失事以后,原油流入海洋,從而造成嚴重的海洋石油污染。
1978年法國超級油輪“阿莫柯?卡迪斯號”在布特勒斯港附近觸礁,所載23萬噸原油只有一半被回收處理,造成方圓15公里內大量海洋生物死亡。1989年美國21萬噸級油輪“埃克森?瓦爾迪茲號”在阿拉斯加的威廉王子海峽觸礁,泄漏出5000萬加侖原油,嚴重污染了阿拉斯加海域,焚化遇難海洋動物尸體花費了半年時間。1991年海灣戰爭中,艾哈邁迪輸油管每天有幾百萬桶原油傾瀉入海,在海灣內形成一片長56千米、寬16千米的油膜,溢油總量達170萬噸。
2010年英國石油公司(BP)位于墨西哥灣的“深水地平線”鉆井平臺發生井噴爆炸著火事故,大約490萬桶原油溢入墨西哥灣,對海洋、野生生物及其生境、漁業和旅游業造成了重大損害,墨西哥灣“深水地平線”溢油事故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溢油事故和環境災難。
2011年6月4日,康菲石油公司渤海灣蓬萊19-3油田發生溢油事故,大約700桶原油和2500桶礦物油鉆井泥漿溢到渤海灣及其海床,累計造成5500多平方公里的海水污染,相鄰地區的水產養殖經營者損失慘重。
二、石油污染對海洋環境的危害
石油在海洋環境中有三種存在形式:漂浮在海面的油膜,溶鋸分散態(包括溶解和乳化狀態),凝聚態的殘余物,無論哪種形態,對海洋環境都有不可估量的危害。
1、生態危害
石油進入海洋后會迅速擴散成一層閃閃發亮的油膜,阻斷O2、CO2等氣體的交換。O2的交換被阻礙導致海洋中的O2被消耗后無法由大氣中補充,CO2交換被阻礙破壞了海洋中CO2平衡,妨礙海洋從大氣中吸收CO2形成HCO3-、CO3-鹽緩沖海洋PH值的功能,從而,破壞了海洋中溶解氣體的循環平衡。
一般情況下,1噸石油所形成的油膜可以覆蓋12平方公里范圍的海面。大面積的油膜減少了太陽輻射投入海水的能量,直接影響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整個海洋生物食物鏈的循環,從而嚴重破壞了海洋環境中正常的生態平衡。
2、社會危害
由于石油對生態的危害,對當地漁業、旅游業等產生嚴重的影響,海洋石油極易污染海灘等極具吸引力的海濱娛樂場所,影響城市形象。原油泄漏對這個區域內的商業漁業產生了嚴重的影響,特別是很多近海的養殖廠,在這些區域內養殖的內類、魚類直接受到了原油的污染,多數很快就死去,即便存活下來,也不再適合被食用,造成養殖廠巨大的經濟損失和治理污染沉重的經濟代價。
3、企業危害
任何此事海洋油氣相關的企業都不愿發生污染事故,一旦發生事故,不但會大大降低企業的社會現象,使企業背負巨大的壓力,更重要的是將面臨巨大的經濟制裁,往往導致企業的一蹶不振甚至倒閉。
“康菲”污染事故發生后,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公告稱,康菲溢油事故對我國海洋生態環境造成了損害,為切實維護國家權益,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將代表國家依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向溢油事故責任方提起海洋生態損害索賠訴訟。
“深海地平線”污染事故發生后,根據《1990石油污染法》規定,絕大部分損失將由英國石油公司的賠償。
三、海洋石油污染的防治
1、預防措施
建立健全海洋法律體系與管理體制。自1978年以來,我國先后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條例》等一系列海洋和涉海法律法規。
另外,加強對進行海洋石油作業的平臺、船舶等監督檢查力度,監測監視海區石油污染狀況,企業自身改進油輪的導航通訊等設備的性能力,提升鉆井、作業平臺的技術水平,做好防范措施、風險控制等也是防止石油污染事故發生的主要手段。
2、污染治理措施
清除海洋石油污染是非常困難的。目前國際上通行的治理及回收石油的技術、方法大概分以下幾類:
(1)物理處理法:如使用清污船及附屬回收裝置、圍油欄、吸油材料及磁性分離等;
(2)化學處理法:如燃燒、使用化學處理劑(如乳化分散劑、凝油劑、集油劑、沉降劑)等;
(3)生物處理法:主要利用烴類氧化菌,人工選擇、培育,甚至改良這些嗜油微生物,然后將其投放到受污海域,進行人工石油烴類生物降解。
其中,生物處理法由于迅速快、無殘毒、低成本,是目前研究的重點。
3、治理的新思路
利用特殊的海藻類生物處理油污,栽培海藻群體特別具有減低富營養化的潛力,大力發展海藻栽培來調節養殖環境中動植物生態平衡,是解決石油污染問題很希望的途徑,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是具有戰略性、前瞻性和科學性的設想和理念。
四、結論與建議
海洋是地球上一個穩定的生態系統,由于海洋覆蓋面大,一旦污染,治理極端困難,保護好海洋環境,不僅僅是有益于130多個海洋國家,同時對全球環境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防范與治理海洋石油污染重點在于加強污染海區的整治與管理,加強環境監測,完善海上溢油應急系統等,同時要健全法制,加強海洋環境意識;最后,應大力開展海洋污染機理與防治方面的基礎和應用研究,為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可以預料,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石油污染海洋的局面一定能得到有效控制,浩瀚的海洋將會變得更加湛藍清澈,美麗動人。
參考文獻
[1]李言濤.海上溢油的處理與回收.海洋湖沼通報,1996
關鍵詞:海洋環境;生態保護;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P6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32-0126-02
我國有18 000多千米的大陸海岸線,是中華民族繁榮穩定發展的搖籃;在這富饒的海岸帶上,我國國土利用程度最高,經濟水平最發達,人口最密集。與此同時,由于海岸帶是陸地生態系統和海洋生態系統的結合部,近海岸陸地受海洋生態系統影響較大,部分陸地物種不得不依存于海洋生態系統所存在,因此保證海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至關重要,它不僅影響著海洋生態系統自身的生物鏈,還影響著與其相關的陸地資源,故要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的同時實現海洋資源合理利用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一、海洋資源發展的趨勢
陸地資源是目前利用率較高的自然資源,但一些地區受限于地形地勢等環境因素的限制,開發成本較高,開發前景不明朗,因此,在注重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的同時,把目光關注海洋資源,盡可能讓土地資源和海洋資源都能發揮出極大的經濟價值。但是,現代海洋資源在開發過程中展現其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一系列環境問題。例如,海洋生物多樣性與海洋漁業日益發展的矛盾,海洋石油資源開發與海洋環境污染的矛盾,近海岸圍海養殖、圍填海與海洋生態環境穩定性的矛盾。這些海洋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污染,或多或少的影響著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這就要求實現海洋經濟開發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從“先開發后保護”到“開發和保護并舉”的發展趨勢。
隨著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基于海洋產業所衍生的工業鏈已經成為中國沿海經濟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沿海地區逐漸形成了大力發展重點海域,合理利用海洋資源的海洋經濟產業。沿海地區占13%國土總面積卻擁有40%的人口,沿海經濟占全國GDP中的比重高達60%。因此,在大力開發陸地資源的同時開發海洋資源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經濟來源。
二、海域環境狀況
20世紀70年代以前,由于海洋開發不明顯,我國的海洋環境未受到較大破壞和污染,海洋生態系統較好。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沿海經濟迅速騰飛,近海岸地區海洋開發日益頻繁,海洋生物鏈失調,海水污染嚴重給海洋生態系統帶來巨大壓力,與此同時,海洋石油工業蓬勃發展,石油泄漏事件偶爾發生,海洋環境問題日益加劇。至20世紀末,我國約有4萬平方公里海域污染較重,20萬平方公里的近岸海域受到污染,海洋生態系統受到嚴重破壞,生物多樣性不斷減少,自然災害次數增多。因此,我國需要大力加強海洋環境保護,并利用實時人為監控、合理制定區域規劃等方法對與海洋資源息息相關的沿海作業進行嚴格監測監管,把災害指數盡可能的降到最低,減少經濟損失,在不影響海洋環境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確保海洋資源的可再生循環利用。
最近十年以來,我國海洋環境惡化的勢頭受到了有效地制約。海洋污染總體上呈下降趨勢,全國近海岸海域污染程度略有減輕,但是局部海域尤其是重點海域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我國海洋生態環境仍不樂觀。海洋石油作業區和大部分河口、海灣地區有機物污染、油污染和重金屬污染較為嚴重,局部區域污染對近海岸的魚蝦類的總量和質量影響較大,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沿海地區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和沿海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是未來十年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實現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三、局部海域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
1.海上污染
海洋石油工業操作失誤導致石油污染;化學品運輸過程中有害物質泄漏;近海岸地區大量違規傾倒廢棄物;圍海養殖密度過大,造成海洋生物鏈失調,局部海水含氧量下降,導致海洋環境失衡。
2.近海岸陸源污染
盲目開發近海岸陸地旅游資源,導致局部生態系統失調;內陸地區在主要入海河流大量傾倒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導致出海和海灣地區水體變質,污染嚴重;盲目引進某些外來物種,使本地物種安全受到侵害。
3.不合理的開發和管理
漁業資源的過分捕撈,超過了其可再生的能力,導致魚類總量下降;盲目追求經濟效益對沿海地區進行過量圍填海,建設大量工業用地或海景房,打破原有的區域生態平衡,破壞海岸帶生態環境。
4.全球海洋環境的影響
海水是動態的,不斷流動的,某個地區的海洋環境發生變化勢必對其他地區或多或少影響著。例如,周邊鄰國污染物泄露流入我國海域;全球溫度的升高,導致南北極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影響了海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四、海洋污染和防治的采取措施
為了確保海洋生態環境和海洋經濟相互協調,共同發展,我們應充分認識到加強海洋環境保護的關鍵性。因此,我們應采取以下措施來遏止海洋環境持續惡化的勢頭。
1.加強沿海地區的法制建設
根據不斷出現的實時海洋生態環境問題繼續完善《海洋環境保護法》,彌補在海岸帶管理方面的某些空白,只有不斷地完善和加強法制建設,加大執法力度,嚴格按照制度處理相關問題,才能提高我國海洋保護的依據性和可協調性,為海洋生態系統的保護提供了堅實的后盾。
2.控制陸源污染物和海上污染物的擴散
對工業廢水的排廢量進行控制,嚴格審批入海口和排污口;提高污水處理廠的脫氮、脫磷工藝水平,引進先進儀器,淘汰落后的污水處理工藝流程;實現農業的清潔生產,降低農藥和化肥的利用率;嚴格管理海上石油作業的安全性,嚴格審查攜帶化學品的過往船只的安全性,盡可能把發生事故的概率降到最低。
3.加強海洋環境監測
全方位海域監測和部分區域監測有效地結合起來,利用人工定點監測和遙感衛星總體監測等方法及時發現污染源或不合理的海洋資源利用項目,做到及時治理,把污染源扼殺在萌芽中,減少經濟損失。進一步加大入海排污口、近海旅游度假區和典型海洋生態脆弱區的監測力度。從根本上,處理一切不利于海洋生態環境的狀況發生,有效的保護海洋環境。
4.海洋資源的合理開發
合理開發海洋資源,對一些不利于海洋生態系統的項目工程,少開發或不開發,科學的論證海域使用的合理性,從源頭上嚴格審批海洋資源利用的方案,對正在進行的污染和破壞海洋生態系統的項目加大監管力度,從而有效地保護海洋環境。
5.提高公民保護海洋意識
普及海洋知識,舉行海洋保護專題講座,印發海洋保護宣傳冊,把最切實的海洋環境問題傳達給公眾,提高公民的保護海洋生態系統的自覺性。從思想上重視就能在行動上制約。
五、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海洋生態系統穩定與否和海洋生物多樣性緊密相關,海洋生態環境穩定則生物多樣性趨于平衡,反之,則生物多樣性減少,目前的由于海洋生態系統不斷受到外來人為因素的影響,生態系統的平衡性已被逐漸打破,海洋生物種類也因此逐年減少,其后果直接影響到當代人的利益,然而更為重要的是對后代人產生了積累性不良后果。因此,我們當代人應肩負起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維護海洋生態平衡,保證海洋生物可再生循環繁衍的歷史使命,遏制住海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趨勢,從保持海洋生態系統穩定性這一前提出發,建立滿足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海洋生態環境,即為大力發展海洋經濟與海洋環境污染防治相協調的同時,要特別突出海洋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因此,應采取進一步的措施和方案致力于加強海洋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1.形成嚴格的捕撈制度
在大力發展漁業及其附屬產業的同時,嚴格控制漁業捕撈強度,做好漁業資源的增殖和養護,對特定魚類根據其繁殖特性進行分季節分批次的捕撈,禁止非法大規模持續性捕撈,保證漁業資源的可持續性,與此同時,調整和完善海洋生物資源的養護條件,建立漁業資源保護區,確保海洋生物資源平穩,有效的利用。
2.建立海洋管理試驗區
以改善海岸帶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為目標,可建立海洋管理試驗區,在盡可能不影響海洋生態系統的前提下,合理規劃布局,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建立一套海洋管理的指標體系,并根據實驗區所呈現出來的問題,不斷完善海洋管理,同時深入加強海洋生態環境評價和海域監督管理,提高海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3.海洋自然保護區建設
隨著海洋經濟的大力發展,海洋資源開發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矛盾日益嚴重,我國已有文昌魚、斑海豹等多個稀有物種瀕臨滅絕,因此,應大力加強海洋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合理規劃布局自然保護區,提高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水平,極大限度確保稀有物種的正常繁殖。
4.防護林建設和赤潮防治的監測
防護林建設不僅在防護海潮效果明顯,在改善海洋生態環境,維護海洋生態平衡也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赤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動物等爆發性增殖引起水體變質的災害,災害形成時間長,范圍廣,因此應高度重視避免赤潮災害的發生,即為建設海域赤潮監測監視預警網絡,并對重點海域和赤潮多發海域實施嚴密的監視監測,減少赤潮災害所帶來的損失,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六、展望
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我們既要大力開發海洋經濟也要加大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實現合理、有條不紊、互不沖突的發展。針對重點海域,要進行實時動態監控,確保海洋生態系統的穩定。從先污染再治理轉變為先規劃再開發,科學的總結歷史經驗,保證海洋經濟開發的可行性,減少海洋環境保護成本。與此同時,我們應制定沿海經濟發展和海洋生態環境相互協調的科學發展方針,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不斷深化海洋生態保護的思想意識,走一條海洋生態環境和海洋經濟發展和諧與穩定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郭院.論中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的理論和實踐[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2]王斌.中國海洋環境現狀及保護對策[J].環境保護,2006,(20).
廣西壯族自治區海洋環境保護條例全文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保護和改善海洋環境,防治污染損害,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維護生態平衡,促進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以及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本自治區管轄海域內從事航行、勘探、開發、工程建設、生產、旅游、科學研究以及其他活動,或者在沿海陸域內從事影響海洋環境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遵守本條例。
在本自治區管轄海域以外,造成本自治區管轄海域污染和海洋生態環境破壞的,按照國家有關法律和本條例執行。
第三條 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海洋環境和海洋生態保護體系、防災減災和污染防治能力建設,及時解決海洋環境保護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將海洋環境保護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海洋環境保護工作列入環境保護目標考核體系,并將海洋環境保護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
第四條 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作為環境保護工作統一監督管理的部門,應當對本級人民政府管轄海域的海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指導、協調和監督,并負責防治本行政區域內陸源污染物和海岸工程建設項目對海洋環境污染損害的環境保護工作。
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級人民政府管轄海域的海洋環境監督管理,組織海洋環境的調查、監測、監視、評價和科學研究,負責防治海洋工程建設項目和海洋傾倒廢棄物對海洋環境污染損害的環境保護工作。
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林業、水行政等行政主管部門和海事管理機構,應當在各自職責范圍內依法履行海洋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職責。
第五條 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海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宣傳,鼓勵、支持海洋環境保護科技創新、海洋資源綜合利用,推行清潔生產;鼓勵、支持單位和個人開展海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以及舉報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的行為,鼓勵社會投資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對保護和改善海洋環境做出突出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章 海洋環境監督管理
第六條 自治區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環境保護等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國家海洋環境保護規劃和重點海域區域性海洋環境保護規劃、自治區海洋功能區劃,編制自治區海洋環境保護規劃,報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和公布后實施。
海洋環境保護規劃包括海洋環境保護目標、主要任務、主要措施、海洋環境污染應急能力建設、重點海域、海洋生態建設項目安排以及對自治區有關部門和沿海設區的市、縣的要求等內容。
海洋環境保護規劃應當與環境保護規劃以及有關沿海開發規劃等相銜接。
第七條 沿海設區的市、縣級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環境保護、漁業等行政主管部門和海事管理機構,根據自治區海洋環境保護規劃編制海洋環境保護實施計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和公布后實施,并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海洋、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八條 自治區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環境保護、標準化等行政主管部門,根據自治區海洋環境質量狀況和經濟技術條件,對國家海洋環境質量標準中未作規定的項目,擬定自治區海洋環境質量標準,報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和公布后實施。
第九條 沿海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海洋自然災害和海洋環境污染事故的預警聯動機制。
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健全海洋環境監測網絡,加強對海洋自然災害和海洋環境污染事故的監測、監視、預警、預報以及信息管理工作,建立海洋環境監測、監視資料共享機制,并按照國家和自治區海洋環境質量標準、環境監測、監視標準及規范,定期對所管轄海域的海洋環境質量作出評價并報告本級人民政府。
依法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分別負責各自所轄水域海洋環境的監測、監視。
第十條 海洋環境質量評價內容包括海洋化學、海洋生物與生態以及近岸海洋環境狀況、主要入海河口和排污口污染物排放等基本情況。
第十一條 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向同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供編制環境質量公報所需的海洋環境監測資料。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向同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提供與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有關的資料。
第十二條 從事海洋環境調查、監測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向所在地的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十三條 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制定赤潮、風暴潮、海浪、海嘯等海洋自然災害和重大海洋環境污染事故的應急預案。
海洋石油開采和沿海石化、造紙、冶金、核電、航運、港口等可能發生重大海洋環境污染事故的單位,應當按照國家和自治區的有關規定,制定海洋環境污染事故的應急預案,并向所在地的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四條 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海洋污染事故應急能力建設,建立專業應急救援隊伍,配備專用應急救援設備、設施和器材。
海洋石油開采和沿海石化、造紙、冶金、核電、航運、港口等可能發生重大海洋環境污染事故的單位,應當建立兼職應急救援隊伍,配備必要的專用應急救援設備、設施和器材,定期組織演練。
第十五條 發生赤潮、風暴潮、海浪、海嘯等突發性海洋自然災害和重大海洋環境污染事故時,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及時啟動應急預案,盡快通報可能受到危害的相關單位和個人,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防災減災和污染事故處理工作,消除或者減輕危害,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有關突發性海洋自然災害和重大海洋環境污染事故事態發展和應急處置工作的信息。
第十六條 發生海洋環境污染事故時,當事人應當立即采取措施避免或者減少污染損害,并及時就近向海洋、環境保護等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報告,接受調查處理。
當事人未能及時采取有效措施的,由有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按照職責采取應急處置措施,避免或者減少污染損害。采取應急處置措施所需的費用由責任人依法承擔。
第十七條 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海洋、環境保護等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接到海洋環境污染事故報告后,應當立即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事態擴大。屬于本部門職責范圍的,應當及時依法對事故進行調查處理;不屬于本部門職責范圍的,應當及時通知并轉交有監督管理權的部門調查處理,同時告知當事人。
第三章 海洋生態保護
第十八條 自治區人民政府根據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需要,依照法定程序選劃、建立海洋自然保護區、海洋特別保護區。
第十九條 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環境保護、漁業、林業等行政主管部門,對未建立海洋自然保護區和海洋特別保護區的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濱海濕地、海島、海灣、入海河口、重要漁業水域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海洋生態系統,珍稀、瀕危海洋生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區,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海洋生物生存區域以及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海洋自然歷史遺跡和自然景觀,報請本級人民政府建立海洋生態監控區,及時掌握海洋生態環境變化情況。
第二十條 經依法批準在海岸、海域采挖砂石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在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劃定的區域內進行,并采取必要的生態保護和安全措施,不得危及海岸、碼頭、航道、跨海橋梁、臨海公路、海堤、海底管線等的安全。
除碼頭、防波堤、引堤和護岸、港池、進出港航道、錨地等港口設施、航道的建設和疏浚外,禁止在下列區域采挖砂石:
(一)重要的魚類洄游通道、索餌場、越冬場、產卵場和棲息地;
(二)海洋水生動植物養殖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傳統趕海區;
(三)海洋自然保護區、海洋特別保護區、海洋防護林帶、海洋生態監控區、濱海浴場;
(四)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海域。
第二十一條 人工魚礁建設和近海人工資源增殖放流活動應當符合海洋功能區劃、海洋環境保護規劃和相關技術規范。
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人工魚礁區、休漁期和近海人工資源增殖放流活動的監督管理和生態監測。
第二十二條 引進海洋動植物物種,應當進行科學論證。經批準引進海洋動植物物種的,應當在批準機關指定的區域對引進的海洋動植物物種進行可控性實驗;發現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生態系統危害的,應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危害,并報告當地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海洋、漁業、林業行政主管部門。
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海洋、漁業、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引進的海洋動植物物種組織跟蹤觀察,發現可能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危害的,應當及時采取措施,避免危害的發生或者減輕、消除危害。
第四章 海洋環境污染防治
第二十三條 自治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自治區重點海域海洋環境容量、海洋功能區劃、海洋環境保護規劃和國家確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指標,組織制定本自治區重點海域主要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指標和主要污染源排海控制計劃。
沿海設區的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自治區重點海域主要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指標和主要污染源排海控制計劃,制定所轄重點海域主要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指標和主要污染源排海控制計劃的實施方案,并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
第二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環境保護、水行政、國土資源、農業等部門應當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入海河流源頭和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工作,實行入海河流交接斷面水質保護管理負責制,確保入海河流水質不超過國家和自治區規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和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
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入海河流的水質監測,確保入海河流水質不低于海洋功能區劃、海洋環境保護規劃確定的水質要求;發現不符合水質要求的,應當依法調查處理。
第二十五條 海水養殖應當符合海洋功能區劃、海洋環境保護規劃和漁業養殖規劃等有關規劃,嚴格控制淺海灘涂養殖總量。
從事海水養殖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在批準的區域內養殖,推廣生態健康的養殖方式,合理投餌、施肥,養殖用藥應當符合國家和自治區有關農藥、漁藥安全使用的規定和標準,不得將養殖生產、生活廢棄物棄置海域,對含病原體的養殖廢水應當進行無害化處理,達到國家和自治區有關排放標準后方可排入海域,防止對海洋環境造成污染。
第二十六條 設置入海排污口應當符合海洋功能區劃、海洋環境保護規劃和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劃。
禁止在海洋自然保護區、海洋特別保護區、重要漁業水域、海濱風景名勝區和旅游度假區以及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海域新建排污口。原有排污口排放的污染物超過規定的排放標準的,由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依法責令有關單位限期治理;經治理仍不符合要求的,依法責令遷移或者關閉排污口。
第二十七條 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主要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指標和主要污染源排海控制計劃要求,加強對入海排污口和陸源污染物排海監控。
經依法批準向海域排放陸源污染物的單位,應當將申報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數量和濃度以及防治海洋環境污染等方面的有關技術和資料抄送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并保證排放的污染物種類、數量和濃度符合國家和自治區規定的有關標準。
第二十八條 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設和完善沿海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實行污水集中處理,達標排放。
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配套管網覆蓋區域外臨海的賓館、飯店、旅游場所以及畜禽規模養殖等相關場所,應當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對本單位產生的污水進行處理,達到排放標準后方可排放。
臨海工業園區以及不在工業園區的工業企業應當建設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集中處理污水,并按照園區規劃環評要求和項目環評要求實行達標離岸深水排放。
第二十九條 經依法批準向海域排放污染物或者向海洋傾倒廢棄物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繳納排污費或者傾倒費。
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征收的排污費、傾倒費,應當用于海洋環境污染的整治,不得挪作他用。
第三十條 沿海港口、碼頭、裝卸站和船舶修造廠應當建設船舶污染物、廢棄物的接收處理設施,實行船舶廢棄物集中處理。
船舶及其相關作業不得違反規定向港口水域或者海洋排放含油污水、壓載水、廢棄物、船舶垃圾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
對來自有疫情港口的船舶及其廢棄物、垃圾、污水、壓載水等污染物,應當向停靠的港口所在地的檢驗檢疫部門申報,并按照有關規定進行無害化處理。
第三十一條 海岸工程、海洋工程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環境保護設施未經原審批或者核準該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的行政主管部門檢查批準,建設項目不得試運行;環境保護設施未經原審批或者核準該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的行政主管部門驗收,或者驗收不合格的,建設項目不得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海岸工程、海洋工程的建設單位應當依法在該海岸工程、海洋工程投入運行之日起三十個工作日前向原審批或者核準該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的行政主管部門申請環境保護設施驗收。驗收不合格的,應當限期整改。
第三十二條 禁止在天然港灣有航運價值的區域、重要苗種基地和養殖場所以及水面、灘涂中的魚、蝦、蟹、貝、藻類的自然產卵場、繁殖場、索餌場以及重要的洄游通道圍海造地。
經依法批準從事圍填海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采取先圍后填方式和防止海洋環境污染的有效措施;使用的填充材料應當符合海洋環境影響評價要求,不得使用生活垃圾、醫療垃圾等有毒有害材料填海。
圍填海項目建設單位應當委托有資質的單位開展海洋環境跟蹤監測工作,并嚴格按照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規定施工。
第三十三條 使用海域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及時清除用海范圍內的垃圾和廢棄物。
第三十四條 因工程建設、石油開采、排放污染物、海上運輸、傾倒廢棄物等造成海洋污染事故,危害海洋生態環境、海洋水產資源、海洋保護區的責任者,應當排除危害;給國家、單位和個人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賠償損失。
海洋污染事故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的部分,由依照本條例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代表國家向責任者提出損害賠償要求,所得賠償款應當用于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和水產資源增殖。
第五章 海洋環境影響評價
第三十五條 新建、改建、擴建海岸工程和海洋工程,應當符合海洋功能區劃和海洋環境保護規劃,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第三十六條 海岸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應當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批準。
海洋工程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經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核準后,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三十七條 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在批準或者核準海岸工程、海洋工程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前,應當征求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和海事管理機構的意見;必要時,可以舉行聽證會。其中,圍填海工程應當舉行聽證會,聽取社會和當地公眾意見。
第三十八條 海岸工程、海洋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經批準或者核準后,工程的性質、規模、地點、生產工藝或者擬采取的環境保護措施等發生重大改變的,建設單位應當重新報請批準或者核準該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海岸工程、海洋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自批準或者核準之日起超過五年方開工建設的,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應當在該工程開工建設前報原審批或者核準部門重新審核。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九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條規定,在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劃定的區域外采挖砂石的,由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采挖活動,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并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情節特別嚴重的,并處十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二條第一款規定,不在批準機關指定的區域對引進的海洋動植物物種進行可控性實驗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和采取補救措施,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造成危害的,責令消除危害。
第四十一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二款規定,將養殖生產、生活廢棄物棄置海域,或者將含病原體的養殖廢水未經無害化處理排入海域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處二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二條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二條第二款規定,未按照批準方式圍填海,或者使用的填充材料不符合海洋環境影響評價要求,或者使用生活垃圾、醫療垃圾等有毒有害材料填海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或者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按照權限責令限期改正,采取補救措施;逾期不改正的,責令停止建設、運行,并處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三條 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有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上級主管部門或者監察部門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發現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或者海上污染事故發生時,未依法予以制止或者未采取必要措施,造成嚴重污染損害后果的;
(二)超越權限審批或者核準海岸工程、海洋工程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
(三)海岸工程、海洋工程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未獲得審批或者核準,擅自批準工程開工建設的;
(四)挪用排污費、傾倒費的;
(五)其他徇私舞弊、濫用職權、玩忽職守的行為。
第四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法律、行政法規已有法律責任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七章 附 則
第四十五條 本條例自20xx年2月1日起施行。
海洋環境保護的現狀于1982年的《海洋環境保護法》,經1999年修訂后,從20xx年4月開始實施。新法在海洋環境的監督管理,海洋環境的調查、監測、監視、評價和科學研究,防治海洋污染工程建設項目和遏制海洋傾倒廢棄物對海洋污染損害等方面作了具體的規定。
渤海碧海行動計劃是近年來清潔海洋的舉措之一,該計劃對海上油(氣)田、船舶的廢棄物排放入海和廢棄物海洋傾倒等海洋排污行為作出若干限制性的規定。
關鍵詞:海洋漁業水域環境;現狀;保護;修復
海洋漁業水域環境是海洋漁業資源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為魚類的生長和繁殖提供了必要的生存空間和適宜的生態條件,其狀況和變化更是對漁業生產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保護海洋漁業水域環境不僅是海洋漁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確保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需要。
當前中國海洋漁業水域環境惡化、漁業資源衰退,嚴重制約了海洋漁業的健康發展。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必須加強對海洋漁業水域環境的保護,建立并完善海洋漁業水域環境保護的法律制度,維護海洋漁業水域的生態平衡,防止海洋漁業水域環境的污染,改善海洋漁業生物資源的養護載體,實現海洋漁業的可持續發展[1]。為此,本文以中國海洋漁業水域環境的研究現狀為中心,從面臨的問題、破壞的原因及保護、修復研究等方面就目前中國海洋漁業水域環境的研究及存在的不足加以綜合評述,以期對以后的研究工作有所啟示。
1中國海洋漁業水域環境現狀
由圖1可知,2001~2008年,中國未達到清潔水質標準的海域總面積在上下波動中呈現出一定的下降趨勢。但是在未達到清潔水質標準的海域總面積下降的表象下,伴隨著的卻是較清潔海域面積的大幅下降。
污染海域面積特別是中度及嚴重污染海域面積的比重持續較高。如: 2008年,中國未達到清潔水質標準的海域總面積約為7·2萬km2,比2007年減少約2·2萬km2,但中度及嚴重污染海域面積的比重達到31%,與2007年基本持平。可見,中國海洋環境的質量并未出現明顯的好轉。
圖1 2001 ~ 2008年中國不同污染程度海域面積的變化趨勢Fig 1 The trend of sea areawith different levelsofpollution during 2001-2008 in China據《2008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2]顯示, 2008年,中國污染海域面積減少,較清潔海域面積增加,但總體污染程度依然較高。全海域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面積約13·7萬km2,比2007年減少約0·8萬km2。較清潔海域、輕度污染海域、中度污染海域和嚴重污染海域面積分別約為6·5、2·9、1·7和2·5萬km2。
嚴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長江口、杭州灣、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
另外,據《2008年中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公報》[3]顯示,中國海洋漁業水域環境狀況總體保持穩定,局部漁業水域污染仍比較嚴重,主要污染物為氮、磷、石油類和銅。中國海洋天然重要漁業水域主要受到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石油類的污染。無機氮污染以東海區、黃渤海區部分漁業水域和珠江口相對較重;活性磷酸鹽污染以東海區、渤海及南海近岸部分漁業水域相對較重;石油類污染以渤海部分漁業水域相對較重。
海水重點養殖區主要受到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石油類的污染。無機氮污染以東海區和南海區部分養殖水域相對較重;活性磷酸鹽污染以東海區部分養殖水域相對較重;石油類污染以南海區和渤海部分養殖水域相對較重。海洋漁業水域沉積物中,主要受到鎘、砷、銅和鉛的污染。鎘、銅污染以東海區和南海區及渤海部分漁業水域相對較重;砷污染以南海區和渤海部分漁業水域相對較重;鉛污染以南海區部分漁業水域相對較重。
以上表明,中國海洋漁業水域環境狀況總體上保持良好,但局部漁業水域的污染較為嚴重,海洋漁業水域環境嚴重受損,海洋漁業經濟面臨的生態環境十分惡劣(表1)。
2中國海洋漁業水域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2.1中國海洋漁業水域面臨的主要問題2. 1. 1漁業水域富營養化,赤潮頻發環境污染引起的富營養化使得近年來中國沿海赤潮發生次數增多,發生時間提前或者延長,主要赤潮生物種類增多,總次數和累計影響面積逐年大幅度增加。2008年,中國海域共發生赤潮68次,累計發生面積達到約1·4萬km2,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為0·02億元[4]。赤潮的多發海域北移,已逐漸影響到黃海和渤海海域,且持續的時間呈上升趨勢。如:2008年2月,在遼寧省大連灣附近海域就發生了面積達到108 km2的赤潮[4]。赤潮的頻繁發生對海洋漁業水域的生態平衡,海洋漁業資源以及人類健康起著巨大的破壞作用。
2.1.2 水產品質量下降,經濟損失嚴重由于海洋漁業水域環境受到污染,一些水產品受到汞、鎘、病原體等污染;此外,養殖水體環境惡化,導致病害頻繁發生,水產品中的殘留污染物出現了致癌物和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物質。由漁業水域環境引發的水產品質量問題,已經開始導致中國水產品市場競爭力下降,喪失了部分市場的準入資格,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2.1.3 漁業水域污染事故頻繁,漁業損失巨大污染事故主要有溢油污染、化學危險品污染、液化氣船重大事故污染等[5]。污染事故對漁業水域環境造成的危害特別大。由此還引發許多社會矛盾,影響漁區的社會穩定。2008年,全國共發生海洋漁業水域污染事故88次,污染面積約1814hm2,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3680萬元。其中,影響最大的海洋漁業污染事故為: 2008年9月24日,在廣東江門川島以東飛沙州海域,韓國籍貨輪“ZEUS”因遭遇臺風“黑格比”襲擊發生斷裂翻沉溢油,造成該海域42家養殖戶約4000 m2網箱養殖魚類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主要養殖品種芝麻斑、青斑、紅魚、紅魷等大量死亡,經濟損失達800萬元[4]。
2.1.4 漁業水域生態功能退化,漁業資源衰退海洋漁業資源棲息環境的破壞導致了生物組成結構的變化,生物種群結構趨向單一,生物多樣性在不同程度上遭到破壞。監測資料表明:中國海洋生物多樣性指數明顯降低,生物物種減少;底棲生物生物量下降;傳統主要經濟魚類資源先后衰退;水生野生物種、國家保護的水生生物急劇減少和消失[6]。如曾是渤海最重要漁業種類的對蝦、小黃魚、帶魚資源已經嚴重衰退,而小型中上層魚類成為渤海的優勢種,渤海生物資源結構發生了變化[7]。又如東海傳統的漁獲物小型化、低齡化和性成熟提早的現象日趨嚴重,其中小黃魚和帶魚年漁獲量中均以補充群體和幼魚為主[8]。種類交替、數量下降、漁獲個體小型和低質化,嚴重制約了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2中國海洋漁業水域環境破壞原因2.2.1 陸源污染陸源污染是指從陸地向海域排放的對海洋漁業的生長、增殖、索餌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威脅的污染物,包括工業廢水、城鎮生活污水、農業廢水等點源污染和非點源污染[9]。海洋污染物總量的85%以上來自于陸源污染物[5]。工業廢水是漁業水域最嚴重的污染源,其含有大量的懸浮物、有機物和還原性物質,以及多量的有毒有害物質,工業廢水導致的漁業污染事故占總發案率的70%[9]。生活廢水來源于人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各種混合性污水,其中含無機鹽類、有機物及多種致病性微生物,是造成漁業水質有機污染、生物污染和產生富營養化作用的主要來源。
農業廢水是指通過大氣降水、地表徑流的沖刷進入漁業水域的含有大量農藥、化肥的廢水,其加速水體富營養化進程,該非點源污染對近岸海域的氮、磷污染較大。
2.2.2 養殖業自身污染一方面,海水養殖的生產過程和發展需要清潔、未污染的水質;另一方面,隨著近年來養殖產業規模不斷擴大,養殖方式由半集約化向高度集約化發展,養殖自身污染問題顯露且日漸突出。
養殖區殘存的餌料、排泄的廢物、施用的化肥等直接影響水體富營養化產生過程,成為誘發局部海域赤潮的原因之一;其次,在養殖的過程中,為預防養殖疾病、清除敵害生物、消毒和抑制有毒有害生物而大量使用化學藥品,這些含有不同程度毒物的治療藥物、消毒劑和防腐劑已成為直接影響海洋漁業水域環境的重要因子。
2.2.3 海上事故及不合理的海洋開發由于不可抗力致使船舶觸礁、碰撞、擱淺、爆炸等事故,使有害物質進入海洋,對局部海域造成重大污染,這類事故對海洋漁業水域環境造成的危害特別巨大[3]。此外,由于缺乏嚴格的法規規范和宏觀調控,各行業和各類工程建設對海洋水域環境的影響日益加重,尤其是不合理的圍涂造地、河口造田、炸島采石、海底挖砂、海洋傾廢排污及違法捕撈,改變了海域的自然地形地貌、底質分布和潮(水)流條件,導致億萬年來自然形成的優越的水產動物產卵場、育肥場和越冬場等逐漸消失,近岸海域生物種類不斷減少,海洋和漁業資源日趨衰退,海洋漁業水域環境遭到了不可逆轉的損害[9]。例如:中國曾在20世紀50年代和80年代分別掀起了圍海造田和發展養蝦業兩次大規模圍海建設熱潮,使沿海自然灘涂濕地總面積縮減了約一半。灘涂濕地的自然景觀遭到了嚴重破壞,重要經濟魚、蝦、蟹、貝類生息繁衍場所消失,而且大大降低了灘涂濕地調節氣候、儲水分洪、抵御風暴潮及護岸保田等能力。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沿海地區累計已喪失濱海灘涂濕地面積約119萬hm2,另因城鄉工礦占用濕地約100萬hm2,兩項之和相當于沿海濕地總面積的50%。對沿海灘涂的破壞面積仍呈逐年上升趨勢[5]。
3 海洋漁業水域環境的研究
3.1海洋漁業水域環境保護的研究為維護海洋漁業資源的生態平衡,促進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實現海洋漁業水域環境狀況的根本好轉和漁業經濟的健康、快速增長,必須加強對海洋漁業水域環境的保護措施。中國在水域環境污染控制和保護治理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從目前保護措施的研究成果來看,概況起來主要有如下幾點:3.1.1 加強宣傳力度,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海洋漁業水域環境保護是關系到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大事,要開展持續的、形式多樣的普法宣傳教育活動,努力增強全社會的漁業水域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形成全民的懂水、愛水、護水、富水意識,爭取社會各界對海洋漁業水域環境保護工作的關注和支持,為海洋漁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在全社會形成人人理解、關心和支持水域環境保護工作的良好氛圍。
3.1.2 完善保護法規,加強污染源的控制漁業水域環境是一個有機統一體,漁業水域環境保護方面的法規不應僅限于單項的管理控制,而要考慮引起污染的每一方面。中國現有涉及水域環境保護的法規多為單項法規。因此要加快環境保護綜合性法規的制訂,以法規的形式規定管理機關的責任與權力,建立完善的監督管理約束機制,加強對污染源的控制,實現對污染事故的事后治理向事前防范的轉變。
3.1.3 加強修復技術的研究海洋漁業水域環境的惡化已成為制約中國海洋漁業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實施海洋漁業水域環境修復工程,恢復海洋漁業水域環境的正常功能將是中國海洋漁業發展亟待解決的非常關鍵的問題之一。環境修復技術是近年來伴隨著環境污染和環境大規模治理的實施而發展起來的。中國的環境修復技術還剛剛起步,但在許多方面已取得了相當的成績。
3.2海洋漁業水域環境修復的研究環境修復技術有物理修復、化學修復及生物修復。
其中,生物修復方法是利用微生物、植物及其他生物,將環境中的危險性污染物降解為二氧化碳和水或轉化為其他無害物質的工程技術系統。相對于物理和化學修復技術來說,具有費用低廉,處理操作簡單以及安全性較高等優點,是一項發展潛力較大、環境友好的處理技術,已成為當前環境修復研究的熱點及趨勢[10]。根據生物修復的生物類群,目前的生物修復可分為:微生物修復、植物修復、動物修復等其他修復技術。
3.2.1 微生物修復技術微生物修復技術就是利用水中的異養微生物分解有機物質。有機物質在微生物特別是細菌產生的各種酶的作用下,經過好氧或厭氧過程,發生一系列化學反應,被逐步降解,最后轉化成無機元素(礦化)而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技術。Pritchard等[11]利用微生物進行阿拉斯加石油泄漏后的環境修復,取得很好的效果。有學者在篩選環境微生物的基礎上尋找功能基因,對構建超級工程菌進行大尺度生態修復進行研究[12-13]。中國也在該基礎上啟動了渤海典型海岸帶生物環境修復技術。在菌類篩選方面,Chakrabarty[14]使用具有四種降解質粒的“多質粒超級菌”,使海上浮油在幾個小時內即可降解。李秋芬等[15]從蝦池底泥中篩選到10株有機降解菌, 72h內化學耗氧量(COD)去除率分別達到60%和70%以上。
于明等[16]使用光合細菌在富營養化水體治理中也顯示出良好的效果。
微生物修復技術在受污染水域的凈化和水生生態系統的恢復中具有巨大的功效和獨特的優勢,優點明顯。不過,微生物修復對磷的處理效果有限,而且微生物處理相對于物理化學方法來說處理速度較慢,受處理環境變化的影響較大[17]。目前,微生物修復技術正逐漸從應用機理和基礎研究轉向實際應用方面,并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仍未真正大規模、大范圍地應用到海洋漁業水域環境修復工程中。
3.2.2 植物修復技術植物修復就是利用植物根系(或莖葉)吸收、富集、降解或固定受污染土壤、水體、空氣中的污染物,以實現消除或降低污染環境的污染強度,達到修復環境的目的[18]。在該研究過程中,一些大型海藻因特殊的生理功能而受到關注。與浮游植物和其他清潔生物相比,大型藻類體內的營養貯存機制使其更適合在營養鹽波動的水體環境中生長,其不僅能夠凈化水質,還能與赤潮微藻進行營養競爭,向環境中分泌相生相克類的化合物,抑制赤潮微藻的生長,起到防止赤潮生物爆發性繁殖與增長的作用。Nakai等[19]發現大型海藻海膜(Halymenia floresia)能夠持續分泌一種不穩定的、對藍藻生長具有抑制作用的化合物。Jin等[20]發現石莼(Ulva lactuca)分泌一些化合物,抑制共培養體系中赤潮異灣藻(Heterosigma akashiwo)和塔瑪亞歷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的生長。Hogetsu等[21]研究發現,大藻(Pistia stratiotes)分泌的相生相克類化合物能夠抑制其它藻類的生長,并首次提出利用大藻的克生作用作為微藻生長的控制手段。
植物修復相對于其他修復技術方式有著自身的優點,其適用于大面積、低濃度的污染,成本低,適用范圍廣,可處理多種污染物和多種環境;是一個自然過程,安全性較高;收獲相對容易,而且有相當多的種類可獲得額外的經濟效益。植物修復的優點讓植物修復技術的研究得到不斷的加強。但是植物修復過程較慢,營養物質集中在植物體內并沒有真正去除,植物的收獲需要增加額外的費用,環境因子對植物的生長和去除效率影響較大[17]。
3.2.3 其他生物修復技術除了微生物修復以及植物修復以外,還有動物修復以及一些特殊的生物應用到水域環境中的修復方式,這一類的修復技術主要是通過一些底棲生物或者濾食性生物的攝食習性對水域環境中的有機物利用。已有報道指出[22],濾食性貝類、某些棘皮動物等可以去除富營養化水中的營養物質,進而凈化水環境。沈新強等[23]通過投放以巨牡蠣(Crassostrea sp·)為主的底棲動物在長江口水域開展底棲生物修復試驗的效果明顯。此外,多毛類(Poly-chaetes)在海洋生態系統食物鏈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中處于關鍵環節,可很好地利用底質中的有機污染物和一些重金屬轉化為自身的生產力,其作為海洋食物鏈中的一個分室且生產單元,能夠凈化底質,使系統內部的廢棄物再利用和循環,增加環境生態效益,是海洋漁業水域環境中原位生物修復的重要生物種類[24]。
相對于微生物和植物修復技術來說,目前此類生物修復技術的研究報道較少,多集中在養殖區水域環境,且使用要求較高,單獨使用難度較大。
4 展望
良好的海洋漁業水域環境是中國漁業穩定持續發展的基本保證。事實表明,漁業水域環境惡化已經成為新時期中國海洋漁業發展的最主要、最突出的制約因素;是中國海洋漁業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的最大障礙;是中國海洋漁業發展戰略調整中最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因此,正確認識中國海洋漁業水域環境現狀,加強海洋漁業水域環境的保護、修復及相關領域的研究,是中國漁業發展刻不容緩亟待解決的重大關鍵問題。
4.1 保護措施的研究
漁業水域環境監測為漁政機構對漁業環境的管理提供科學的數據與評價資料,為執法提供可靠的依據,對海洋漁業水域環境保護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中國海洋漁業水域環境監測網絡還有待健全,集中的海洋環境監測管理機構也有待建立。今后的研究工作應主要圍繞漁業環境有害物質和有害生物有效監測體系的設計和建立,各類環境樣品中痕量污染物質快速分析方法的開發,生態環境影響綜合評價方法等。
從海洋漁業水域環境保護出發,重點對需優先控制的污染物(有機氯化合物和其它有機污染物、重金屬、石油烴、天然毒素、人工藥物、病原菌等)開展研究,掌握其在自然水域中對海洋漁業水域環境結構和功能的不利影響。此外,漁業水域環境質量管理是漁業水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今后可通過對漁業環境質量管理技術和措施兩方面的研究,為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制定漁業環境質量標準體系和相關的法律、法規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持。
4.2修復技術的研究
在海洋漁業水域環境修復技術的具體使用上,由于各種修復技術都有一定的缺點,一定要合理選取最適合的應用方法。鑒于生物修復的巨大優勢,應著重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如可以把現代生物技術應用到修復生物的改良中,加快生物修復技術規模化、工程化培育等應用技術以及相關領域的研究。
從海洋漁業水域環境修復出發,今后應重點加強修復作用菌的研究,篩選出高效作用菌或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構建高效基因工程菌;加強環境因子對修復菌的修復能力影響的研究,提高微生物修復在實際應用中的效率;加強微生物修復技術的應用性和大范圍推廣的研究以及微生物技術在海洋漁業水域環境修復的應用;選擇高效、高適應性植物修復品種或通過現代生物技術研究篩選新型修復植物;加強經濟修復植物的研究,降低處理成本;加強修復植物的大規模生產培育技術以及實際應用過程中的工程管理技術的研究和推廣;結合各種生物修復技術的優缺點,加強對新的生物修復技術及高效綜合生物修復技術的研究等。
參考文獻
[1]唐啟升.中國專屬經濟區海洋生物資源與棲息環境[J].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2]國家海洋局. 2008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R].北京:國家海洋局,2009.
[3]環境保護部. 2008年中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公報[R].北京:環境保護部,2009.
[4]國家海洋局. 2008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R].北京:國家海洋局,2009.
[5]王淼,胡本強,辛萬光,等.中國海洋環境污染的現狀、成因與治理[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6,5,1-6.
[6]唐啟升.中國專屬經濟區海洋生物資源與棲息環境[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關鍵詞] 近岸海域 質量現狀 趨勢分析
1 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分析
1.1 近岸海域監測概況
1.1.1調查范圍
調查站位分布于119°40′00″~120°21′22″,25°49′08″~26°24′00″。
1.1.2海域水質現狀調查與評價方法
2004年~2008年3~5月、8~9月、10~11月進行了福建省近岸海域海水水質調查監測,共設65個監測站位。
1.1.3評價項目
海水評價項目有pH、COD、DO、活性磷酸鹽、無機氮(亞硝酸鹽氮、硝酸鹽氮、氨氮)、汞、銅、鉛、鎘、石油類等10項指標。
1.1.4評價標準
根據GB3097-1997《海水水質標準》和《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范》進行評價。
1.2 福建省近岸海域水質情況
2008年,全省近岸海域65個站位水質狀況如下:一、二類海水占58.5%,與2007年的53.9%相比上升了4.6個百分點,三類海水占13.8%,與2007年的7.7%相比上升了6.1個百分點,四類和劣四類海水占27.7%,與2007年的38.4%相比下降了10.7個百分點。福建省近岸海域主要污染因子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等。
2008年全省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點位數為54個,達標點位為26個,功能達標率為48.1%,與2007年的44.4%相比,上升了3.7個百分點。全省6個主要海域中,莆田海域水域功能達標率最高,為70.0%,寧德海域和廈門海域較低,分別為18.2%和16.7%。
2008年5月、8月、10月監測結果,見表1。調查海區各種營養要素的平面分布趨勢相似,并都與鹽度的相應分布相反,呈灣內測值高、向灣外有規律地遞減的分布狀態,反映出調查區的近岸海域各調查要素時空變化特征。
2008年福建省近岸海域水環境質量的主要污染因子仍是無機氮、活性磷酸鹽。
表1 福建省近岸海域質量現狀(2008年)
2 近岸海域水環境質量變化趨勢分析
福建省海域水環境質量變化趨勢分析采用2004年~2008年五年海水常規監測數據為基礎進行評價分析。根據近五年近岸海域污染源和環境質量現狀分析結果,以及海域污染的特點,確定福建近岸海域的主要污染因子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
2.1近岸海域陸源污染物入海狀況
福建省近岸海域污染源主要來自陸域和海域兩大部分,陸源污染源主要有工業廢水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以及禽畜養殖、農業污染源等,污染物類型主要為COD、氨氮、石油類等。
2.1.1直排海污染源
根據環境統計資料,2008年福建省沿海6個地市直排海污染源(日排放量大于等于100m3),直排海污染源包括工業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畜牧業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市政污水排放口等,總數66個。其結果見表2。2008年福建省直排海污染源共排放113591.45萬噸污水。
2.1.2入海河流
福建省主要入海河流有11條,分別是閩江、九龍江、交溪、晉江、霍童溪、木蘭溪、蘆溪、龍江、敖江、漳
江、東溪,其中閩江和九龍江的徑流量最大。根據2008年福建省環境統計資料,11條河流共向近岸海域排放污水842.33億噸,入海河流主要污染物入海量見表3。
綜合以上分析,近岸海域陸源入海污染物的負荷匯總見表4。
表4 近岸海域陸源入海污染物排放總量估算
從污染物排放總量看,河流污染物入海量大于直排海污染源污染物入海量。進入近岸海域的主要污染物為總氮、氨氮、總磷。
2.2 主要污染物分析
2.2.1無機氮
2008年,福建省近岸海域水質無機氮濃度范圍為0.009~
1.870mg/L,均值0.288mg/L,較上年下降7.7%;最高值1.870mg/L出現在福州福清灣海域,超過二類標準的5.2倍,低于去年出現在泉州晉江安海灣海域的最高值(1.944mg/L)。全省無機氮超標率為37.5%,較上年下降6.3個百分點。見圖1。
圖1 2008年福建省近岸海域水質無機氮濃度平面分布
6個海域中,廈門海域無機氮年均濃度最高0.510mg/L,劣于四類海水水質標準,其次為寧德和泉州海域,莆田、漳州和福州海域達二類海水水質標準。
2008年,近岸海域無機氮平面分布總體呈近岸向遠岸、灣內向灣口遞減的趨勢。其中在閩江口、興化灣、海壇海峽、泉州灣及九龍江口五個區域形成等值線密集區,等值線梯度變化較高,無機氮濃度變化較大,受陸源污染影響程度較高。
采用Daniel趨勢檢驗的Spearman秩相關系數,分析2004年~2008年全省近岸海域無機氮濃度變化趨勢,在α=0.05顯著性水平下,全省海域無機氮年平均濃度與時間的秩相關系數為+0.3,低于秩相關系數臨界值(0.90),上升趨勢不顯著,見表5。全省近岸海域無機氮變化趨勢見圖2。
圖2 全省近岸海域無機氮變化趨勢
2.2.2 活性磷酸鹽
2008年,福建省近岸海域活性磷酸鹽濃度范圍為~0.170mg/L,均值為0.021mg/L,較上年下降12.5%;最高值0.170mg/L出現在福州福清灣海域的監測點,超過二類標準的4.7倍,高于上年出現在莆田興化灣海域的最高值(0.152mg/L)。全省樣品超標率為16.8%,較上年下降2.9個百分點。
2008年福建省近岸海域活性磷酸鹽濃度平面分布與無機氮相類似,在三都澳、興化灣、海壇海峽及泉州灣活性磷酸鹽濃度梯度變化較大,九龍江口和閩江口超標面積小但梯度變化也比較大,大部分海域污染物濃度值超過0.03mg/L,超過海水水質的三類標準。
經Spearman趨勢檢驗,在α=0.05顯著性水平下,2004年~2008年全省海域活性磷酸鹽年平均濃度與時間的秩相關系數為-0.7,略呈下降趨勢,但變化不顯著(見表6和圖3)。全省海域活性磷酸鹽年平均濃度各年度均達到二類海水水質標準,見圖4。
圖4 全省近岸海域海水活性磷酸鹽變化趨勢
2.3 近岸海域環境壓力分析
2.3.1人口增長和城鎮化建設的環境壓力
隨著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發展,勞動力需求以及城鎮人口的快速增長,福建省特別是沿海地區的人口增長速度將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根據《海峽西岸城市群協調發展規劃》(2009年),預計到2010年、2020年,城鎮化水平分別達到52%和62%以上,城鎮人口分別達1900萬人和2480萬人左右。隨著海峽西岸城市群的建設和發展,將引導人口和生產要素向沿海地帶集聚,形成帶動海西城市群整體發展的核心地帶,沿海人口將繼續集聚,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人口增長和城市規模的擴大,環境污染負荷總量將呈增大趨勢,近岸海域環境壓力也將明顯加大。
2.3.2海洋經濟及臨港工業發展的環境壓力
2.3.2.1臨港工業發展
根據《福建省“十一五”臨港重化工業發展及空間布局專項規劃》,福建省將依托深水港口資源,著力培育發展三都澳、羅源灣、閩江口、興化灣、湄洲灣、泉州灣、廈門灣和東山灣重點產業集聚區和六大臨港工業基地。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湄洲灣、東山灣為重點的石化產業基地,以廈門灣、興化灣為重點的汽車制造基地,以廈門灣、湄洲灣、三都澳、羅源灣為重點的船舶修造基地,以及依托大型深水港口的沿海能源產業基地,臨港工業產值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45%以上。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廈門灣、興化灣為重點的裝備機械產業基地,以三都澳、羅源灣、廈門灣為重點的冶金產業基地,以湄洲灣為核心區域的大型林漿紙一體化產業基地。全省臨港工業和產業集聚程度更高,臨港工業產值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60%以上。
2.3.2.2港口發展
根據《福建省沿海港口布局規劃(2008年-2020年)》,沿海港口規劃形成以廈門港、福州港為主要港口,泉州港、莆田港、漳州港、寧德港為地區性重要港口的布局。
到2010年,全省沿海建成一批規模化、專業化和信息化程度高的碼頭,港口資源有機整合,港口結構趨向合理,集約化水平進一步提高,集疏運條件進一步改善,臨港產業進一步發展。沿海港口吞吐量超3億噸,形成2個億噸大港,集裝箱吞吐量超1100萬標箱。
到2020年,全省沿海港口的布局、結構和功能趨于完善,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集裝箱、煤炭、原油、鐵礦石、糧食和對臺等運輸系統基本形成。沿海港口吞吐量超6億噸,形成3個億噸大港,集裝箱吞吐量達2800萬標箱。在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過程中,港口及臨港產業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工業污染源和海上污染源勢必增多,海洋環境保護將面臨巨大壓力。
2.3.2.3養殖業發展
福建省隨著漁業生產的迅速發展,尤其是水產養殖業的蓬勃發展,幾十、幾百公頃連片的養殖區越來越多,這些大規模、大面積的養殖區為漁業生產的集約化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也給附近水域的環境帶來較大的影響。從網箱養殖、對蝦養殖和貝類等養殖所產生的COD、氮、磷、碳的數量來年看,是相當可觀的,它們也是影響漁業水域環境質量的另一重要的污染源。特別是在養殖密度較大的局部水域,養殖過程產生的殘餌和養殖生物排放的COD 、氮、磷已成為近岸海域污染的一個重要因素。
3 近岸海域環境保護對策措施與建議
3.1要加大沿海城鎮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的治理力度,嚴格實行總量控制和達標排放制度,沿海城市要建立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實行達標排放。
3.2采取深海排放方式,特別是臨海大型企業的工業廢水要經處理后實行深海排放,排污口應選擇在海水自凈能力強、不影響海水養殖的地方。
3.3加強流域的綜合治理,從源頭上控制污染物入海,在發展海水養殖業中要科學管理,合理布局,多元養殖,合理投餌,以減少海水養殖業自身污染。
3.4建立海洋環境、資源的有償使用制度,將近岸海域的環境和資源價格推向市場,解決海洋環境、資源在公平競爭基礎上的合理分配,實現資源與環境的有償使用制度與可持續發展。
3.5進一步開展近岸海域海水水質及海洋生物、海底沉積物中污染因子的調查和監測,了解掌握污染因子在各介質環境中的季節性變化和年度分布趨勢以及在空間上的變化規律,為全省強化近岸海域海洋污染的監督管理提供科學的基礎資料。
3.6加強海洋綜合管理,實現海洋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環境保護部.近岸海域環境監測規范(HJ442-2008)[S].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
關鍵字:水運交通 負外部性 內部化 經驗借鑒
引言
水運業一直被視為是最環保的運輸方式,但隨著航運市場的繁榮,其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日益凸現。聯合國研究報告表明,全球航運每年排放約11.2億噸二氧化碳,約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5%,二氧化碳排放量幾乎是以前估計的近3倍。另有資料顯示,船舶所排出的污染物質約占所有海洋污染物質的一半左右,如不進行有效治理,水運對海洋環境的不利影響,將影響到整個海洋乃至全球環境。
水運交通負外部性研究成果
隨著近年來水運業的繁榮,水運交通的負外部性日益受到關注,對水運交通負外部性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之前,航運業一直被排除在關于氣候變化的討論之外。但國際海事組織(IMO)報告中指出:2007年全球遠洋船舶排放CO211.2億噸相當于2.05億輛汽車的排放量,超過美國2006年擁有的全部注冊車輛的1.35億輛,遠洋船舶每年的CO2排放量占到全球CO2總排放量的3%以上。如果把全球船只組建成一個國家來計算,那么其排放量排在第六位,僅次于美國、中國、俄羅斯、印度和日本。
船舶排放的廢氣中還含有其他有害物質,例如氮或硫的氧化物,這些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其中,30%的氮氧化物每年通過船舶排放到空氣中,氮氧化物有多種,有的會對臭氧層產生破壞,有的是強有力的溫室氣體,這些排放為全球變暖提供20%的驅動力。美國特拉華州大學和英國羅切斯特技術學院專家教授,經過15年對全球遠洋運輸船舶廢氣排放的持續調查發現,以二氧化硫和硫酸鹽等有害污染物質為主的國際航運廢氣排放,與海域附近死于肺癌等絕癥和因患上肺氣腫等嚴重喪失勞動力疾病有著相當大的聯系,而且每年病死和致病的人數正在繼續增加。
其次,船舶對海水也造成很多直接污染,油船事故漏油、壓艙水排放、油渣排放、生活垃圾污水排放、正常性油污等。據統計,全世界每年由于航運排入海洋的石油污染物達160萬噸,其中110萬噸是油輪排放壓艙水和洗艙水時進入海洋的,其余50萬噸是油輪在海上發生事故時排入海洋的。生活垃圾、污水排放入海中,可以使海域富營養化,藻類大量繁殖,導致水體缺氧,使水生動物死亡率上升,嚴重的赤潮甚至會帶來毀滅性的后果。
水運交通外部性的內部化
水路運輸活動外部性的內部化是指將水路運輸活動的外部影響納入到市場過程中,消除外部收益和外部成本,其目的是為了使資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并減少市場失靈。外部性內部化對于水路運輸企業的影響在于使它們意識到自己行為的真正成本,因此會相應地減少外部成本的不利影響。從社會角度來說,經濟活動和自然資源總的利用率將會提高。
根據福利經濟學的原理,外部性是一種市場失靈,市場經濟不可能自發解決問題,必須借助政府干預,消除外部性的不利影響,因而,外部成本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法進行內部化:
一是稅收和收費,包括排污收費、車船購置稅、車輛里程稅、燃油稅、道路擁擠費等。稅收和收費是目前各國運用最普遍的經濟手段。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用引導居民出行的交通行為,同時也收集資金以實施道路的建設以及環境的凈化等措施。
二是交易許可證,由一個權力機構最初確定污染水平的最高限度,然后根據一系列規則進行交易。交易許可證為利用市場有效控制污染提供了一種可能性。
三是企業合并,把原來相互之間有外部影響的兩個或多個企業進行合并,從而把外部性內部化。
四是運輸價格方面的定價策略,用價格手段促使水運交通業的良性發展,體現鼓勵性和公平性。
此外,還可以通過市場交易行為,通過水運活動中有關經濟個體的協商來解決外部性問題;或者可以運用法律工具,使社會變得更公平,會對外部成本的制造者給予懲罰,并對受害者給予補償,但成本一般是比較高的,而且由于很難對外部成本進行準確量化,法律也很難做出很準確的判決。
我國發展綠色航運的對策建議
1、我國水運交通負外部性的現狀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水運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截至2007年底,全國共擁有生產性泊位3.6萬個,內河航道通航里程達12.3萬公里;水路運輸生產增長迅猛,2007年,水路貨物運輸量為28億噸,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64億噸,分別是1978年的6倍和23倍。近10多年,港口集裝箱吞吐量以年均近30%的速度增長,年吞吐量于2007年首次突破1億標箱。2007年,我國運輸船舶總運力達1.18億載重噸,是1978年的7倍,海運船隊規模位居世界第四。
但與此同時,我國全國海域海水污染范圍也在不斷擴大,2008年2月22日,中國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課題組的《中國海洋發展報告》指出,中國部分海灣和城市附近海域污染嚴重,近海海域污染范圍過去10年間擴大了近1倍,已超過16萬平方公里。此外,原油運輸和海上石油開發等造成的原油泄漏事故不斷發生,給事發海域的生物和生態系統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圖1為2003年到2006年間我國海域海水水質變化情況。
【關鍵詞】 進口蝦 蝦養殖污染 紅樹林破壞 淺海灘涂 擴大內需 食品安全
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已經意識到海水養殖特別是蝦養殖對海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為規避過度養殖對海洋環境的影響而控制養殖量,在日本所消費蝦的90%以上依賴進口。日本蝦產品進口因其在蝦養殖國所造成的對環境的破壞而成為備受爭議的進口農產品之一。上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各界就認識到在東南亞各蝦產品養殖出口國對所在國紅樹林及海洋環境等的破壞,呼吁各養殖國采取可持續發展的養殖方法和適當縮小養殖規模。本文通過分析日本各界對蝦養殖國的環境污染的認識研究、中國的蝦養殖狀況和各界對蝦養殖環境影響的認識分析,尋找在對日本出口蝦價格低迷,對美國出口蝦受貿易保護措施制裁的形勢下中國應采取的應對措施。
一、日本蝦產品養殖、消費及進口狀況
1、日本海水養殖蝦數量少
日本是群島海洋國家,漁業生產以海洋漁業為主。自1977年世界開始實施200海里水域經濟專屬制度后,日本的遠洋漁業生產受到很大打擊,捕撈量逐年下降,蝦產品捕撈量也由最高時1963年8.7萬t減少至2007年2.49萬t。為彌補遠洋漁業生產的不足,日本轉向發展本國200海里水域內的漁業生產,海水養殖生產迅速發展,海水養殖產量從1975年的60萬t增至1994年的134.4萬t。但其后逐年遞減至2006年的118萬t。海水養殖量遞減的原因,并非養殖生產不順,而是為了避免因增產帶來養殖密度過大,環境惡化,養殖物品質下降和引發魚病等。為使海水養殖生產持續穩定,近年日本將海水養殖產量控制在120萬t左右。日本海水養殖占海洋漁業的20%左右,以魚類(占22%,2006年數據,以下同),貝類(占36%),海藻類(占41%)養殖為主。蝦產品養殖量極少,1997年2241t、2007年1675t,1998年捕撈天然蝦2.7萬t,養殖2000t,進口28萬t,合計31萬t。不足部分長期從東南亞等國進口。
2、日本進口蝦來源國結構變化
日本水產品進口量居全球第一,是蝦進口大國,蝦進口量由1961年0.457萬t,增至1972年13.5萬t、1994年31.9萬t。90年代后蝦產品進口量在30萬t以上,1997年以后出現大幅度波動,介于25至30萬t之間,2008年進口量為26.26萬t。
上世紀6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期,日本先后從中國、韓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泰國等進口天然捕撈蝦產品。由于蝦捕撈多采用海底拖網,致使天然蝦被“涸澤而蝦”,天然資源劇減。80年代中期開始在中國臺灣省,東南亞等地人工養殖。日本先后從中國臺灣,印度尼西亞,泰國,印度,中國大陸進口低價養殖蝦,日本市場蝦價大跌,90年代中期的蝦價降至60年代初期的一半左右,蝦成為物美價廉的大眾消費品代表。但短短數年后,臺灣蝦養殖業,就因高密度養殖而導致蝦池污染、蝦池池底老化而爆發蝦病,致使養殖蝦大量病死,臺灣蝦養殖業此后一蹶不振。
繼臺灣地區之后,泰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越南、中國大陸相繼成為日本進口蝦來源國。雖然養蝦池老化問題仍然沒能解決,但靠棄舊辟新、丟棄被污染和老化了的蝦池另辟新池,得以維持養殖蝦產量。東南各國主要養殖黑斑節蝦。中國以南美白對蝦等淡水蝦為主。
二、日本各界對蝦進口來源國蝦養殖污染的認識
1、日本出版的蝦養殖污染的相關書籍
日本人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意識到蝦養殖對海洋環境的污染、對岸邊紅樹林的破壞、對蝦養殖農戶的影響等。各界人士紛紛著書立說、實地考察、研討對策。代表書籍有《蝦和日本人》、《日本的蝦?世界的蝦》、《透過蝦能看到亞洲》、《有機蝦的旅行》、《亞洲蝦養殖的興起和外部不經濟的發生》、《亞洲的蝦養殖和貿易》、《蝦和日本人〈2〉生活中的國際化》等。
《蝦和日本人》通過對印度尼西亞養殖蝦的養殖、流通、加工過程的考察,描述了日本人喜食蝦,消費數量龐大的蝦;分析了東南亞各養蝦國砍伐岸邊紅樹林開辟養蝦場,向養蝦池投放大量抗生素等事實;分析了蝦進口國和養殖國之間利益轉移不均衡的矛盾,強調了日本人大量進口和食用養殖蝦對蝦養殖國人民生活的影響。
2007年版《蝦和日本人〈2〉》把20年前的數據更換為現在數據,介紹了養殖蝦品種由黑斑節蝦向其他品種擴展,揭示了東南亞以外的國家也加入養蝦行列,紅樹林被砍伐、生態環境破壞加劇及蝦養殖池被更多投放藥物的事實。介紹了蝦養殖農戶生活和20年前比幾乎沒有改善的現狀。泡沫經濟崩潰后日本蝦進口量停滯,已非世界最大蝦消費國,取而代之美國成為世界最大蝦進口國,中國也由世界最大蝦養殖國躍居為世界前六位的蝦進口國。盡管在東南亞等國由自然循環型粗放養殖方式向集約型轉變,養殖品種也由單一品種黑斑節蝦向南美白對蝦等多元化,但20年前論及的問題至今仍沒解決。即為造養蝦池而破壞紅樹林、過密養殖引發蝦病、養蝦池排水致海水污染、岸邊農田鹽化、養蝦農戶收入低、食品安全無保障等問題。
2、日本各界對蝦養殖國污染的關注
日本政府的相關部門、大學和民間組織,定期召開關于蝦養殖國問題研討會,派遣研究人員去蝦養殖國考察,組織養殖蝦問題研究會等。如1998年成立的“蝦問題研究會”,圍繞亞洲蝦養殖問題展開各種活動,探討日本進口養殖蝦引發爭論的原因,可持續的蝦養殖方法,分析研究紅樹林破壞和蝦養殖的關系等,1998年出版的月刊《水情報》中“蝦和紅樹林”專集,1999年和2004年分別召開的亞洲蝦養殖和環境研討會,探討越南,菲律賓,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蝦養殖和海洋環境破壞等問題,如紅樹林修復,養蝦池管理,養蝦池生產形態,以及提高養殖戶生活水平、改善沿岸山林地帶環境等。“思考21世紀水產業之會”,“紅樹林植樹大作戰聯絡協議會”,“水產綜合研究中心”等都對蝦養殖國的海水環境和對紅樹林的破壞表示擔憂。
3、蝦養殖的危害
蝦養殖由最初的粗放式養殖,逐漸發展至半集約式、集約式養殖。半集約式養蝦池約8年左右,集約式養蝦池約3年就得淘汰。蝦養殖戶把養殖廢水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里,投放大量餌料和營養劑。海水養殖蝦會使水體富營養化,使水質和底質惡化;高密度養殖易導致蝦病蔓延,為防蝦病而投入的化學藥品和抗生素,會使部分病原生物產生抗藥性;黑斑節蝦等養殖會使岸邊農田土壤鹽化,殃及岸邊樹林和農田,被鹽化的土壤即使不再作養蝦池也不能再作農田使用;過度汲取地下水會導致地表下沉,增大水資源管理的難度;在沿海低地建養蝦池,使近岸紅樹林,鹽堿地和沼澤地以及農業用地遭到破壞。養蝦池的開發嚴重破壞大片灘涂濕地,破壞生物的棲息環境,減少動植物種類和數量,破壞岸邊生態平衡,致使許多環境發生變化。
三、日本對海洋環境保護和規避污染的措施
日本是蝦產品消費大國,在世界蝦進出口貿易中,日本占蝦進口總量的50%,美國占30%,但日本蝦產品自給率只有10%左右。日本為加強食品安全保障,提高水產品自給率,水產廳2007年修訂了《水產基本計劃》,設定水產品自給目標及可持續生產目標,計劃2012年魚和貝類自給率達到65%。日本為了保障蝦的生產和供應量,采取了加大在海外資金和技術投入力度,扶植海外蝦生產供應地,同時在國內研發零污染完全密封循環式海水養蝦技術。
日本2005年開始用“封閉循環式內陸海水養殖”技術養殖對蝦,在遠離大海的山村和都市的高樓中養殖,由于“內陸海水養殖”養植物生長快,并且不會造成水污染,且因在完全封閉的系統中養殖,不必使用預防疾病的各種抗生素,不會造成海洋污染。
日本2007年研發并投產了“完全密封循環式屋內型”蝦養殖設備,該設備采用回收養殖排泄物和殘餌,不換水技術,不污染海水。用塑料人工砂等凈化設備降低養殖成本。由于養殖設備小,占用場所小,不受所在地限制,不受外來蝦病的侵襲,不用投放各種抗生素,養殖蝦產品安全性高。
日本2008年6月開始在印度尼西亞增加大黑虎蝦養殖量,加大了投資力度,在養殖池底覆蓋高密度聚乙烯樹脂板,利用設置在池內的管道吸除底部沉積死蝦和糞便所形成的淤泥,頑固的淤泥定期將由潛水員潛入池底清除。養殖期結束時更換池水,防止淤泥粘附在池底,凈化養殖池水質,提高蝦的存活率和成長速度,日本希望能藉此技術增加養殖蝦產量。
四、中國的蝦養殖及污染對策
1、起步于淺海灘涂的蝦養殖
蝦產品占中國水產品出口總額的13.5%,日本是中國蝦產品第一出口市場,占蝦產品出口總額的20%。中國從70年代中期開始在黃海海岸淺海灘涂進行養殖,80年代初期逐漸向其他沿海地區推移。2007年蝦養殖量超過100萬噸,產量居全球第一。養殖品種以淡水蝦為主,南美白對蝦占對蝦養殖總產量的78% 。
縱觀70年代末至今的蝦養殖史,可謂是和各種蝦病害和污染格斗的歷史。早在80年代初期即發生蝦池污染,黑白斑病、斜管蟲、纖毛蟲等各種病害,90年代遭遇經濟效益不理想、養蝦專業戶嚴重虧損,陸源污染和赤潮等災害。南美白對蝦還因近親繁殖種苗,種質退化;產量供大于求,價格低迷;違禁藥物屢禁不止,影響對蝦質量;經銷商?蝦養殖戶和飼料廠間賒銷飼料嚴重,影響飼料企業發展;對蝦養殖人員素質低下,沒有經過專門技術訓練,甚至存在文盲養蝦,影響養殖技術的提高等問題。
盡管中國蝦養殖業和東南亞各國幾乎同步經歷了蝦病害,過度使用藥物,污染環境,破壞紅樹林等問題,但在日本的相關書籍中很少被提及。這應該和中國養殖蝦中近80%是淡水蝦,可以在內陸湖泊和池塘養殖,不存在大農場主圈地驅逐當地漁民而引發漁民失海、失地,蝦農生活貧困的問題,盡管養殖蝦供大于求及因殘存農藥超標蝦價逐年下降,但“2007年對蝦出口額為8億美元,全國水產養殖人員達2100萬,漁民人均收入從1978年的93元增加到2007年的6937元,增長了73倍。中國對蝦養殖業的發展,帶動了飼料工業、蝦產品加工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極大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
2、由外部污染研究向蝦養殖自身污染研究轉變
90年代之前主要強調源于蝦池外部的污染,90年代開始重視蝦養殖自身污染及對環境的影響。90年代末期開始有大量文章論述海水養殖自身污染和對沿岸生態環境的影響。
3、中國養殖蝦面臨的世界環境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日本受經濟衰退和人們飲食高級化和對安全食品追求的影響,蝦產品需要遞減,日本政府為提高農產品自給率修訂了食品進口政策,通過制定“食品中殘存農藥肯定列表制度”、“進口加工品原材料的原產地證書制度”等,減少蝦進口量,加大進口蝦安全基準檢疫,大大提高了國外水產品擠入日本市場的門檻,日本水產品進口量逐漸減少。日本也以中國蝦產品殘存農藥超標而壓低蝦價格。蝦進口量由1994年的31萬9千t減少至1998年的26萬6千t,在日本蝦已失去了高級感,由高級食品失寵為一般食品,據日本大型婚宴公司經理介紹,最近在婚禮和宴會上用蝦做的菜肴數量減少,有很多人把蝦剩下。
中國在向日本出口蝦市場中還面臨和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印度等國的競爭,同時也面臨著和俄羅斯、加拿大等冷水蝦的競爭。
由于日本減少進口量,印度尼西亞等國已將出口至日本的蝦轉而出口到美國。然而2008年9月美國商務部認定中國蝦產品出口企業中,蝦產品生產和出口企業對美出口存在傾銷行為,傾銷幅度為27.9%到112.8%,向中國相關企業征收27.9%到112.8%的反傾銷稅,反傾銷稅對養殖蝦出口企業影響嚴重。
4、中國應采取的對策和措施
首先要盡量減少蝦養殖的自身污染和對近岸海洋環境的影響,盡量采用生物治理的辦法,如學習日本經驗引進刺沙蠶,采取魚蝦貝,鱉蝦立體混養方式;施放益生菌等微生物制劑控制有害細菌、分解有機質、調節水質,防治病害發生。無論是淡水還是海水蝦養殖,都要實行完全封閉循環式養殖蝦池,在減少外源對蝦池污染的同時,重視蝦養殖自身污染和對近岸海洋環境的影響,使養殖廢水凈化處理達標后再排放或完全循化利用。
其次“以食品安全為總領,建立與國際標準接軌的食品質量衛生安全標準體系,提高專業化標準化生產水平,提高產品質量”。不但在生產、加工、運輸的各個環節符合HACCP和進口國有關蝦產品市場準入標準,還要符合中國國內蝦產品的質量安全管理規定,保護國內消費者的利益。
在考慮“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提高目標市場消費者滿意度,根據目標市場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消費偏好提供適銷對路的產品”的同時,不能急于改變“以南美白對蝦獨撐出口的局面”而“嘗試出口養殖斑節蝦”因日本人喜食的斑節蝦在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對環境的破壞力在上世紀80年代末已被日本人充分地論證過。
再次要加大內需,減少盲目的不當出口競爭,保持蝦產品的適當價格。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中國也成為世界蝦產品的主要消費市場。在國內市場銷售,減少物流和運輸環節,豐富國內消費市場水產品種類,避免出現成本倒掛和破壞環境的,以蝦產品換取外匯的行為。
【參考文獻】
[1] 村井吉敬、鶴見良行:エビの向こうにアジアが見える(透過蝦能看到亞洲)[M].學陽書房,1992.
[2] 水產經濟新聞:2006年日本海水養殖生產的主要內容[J].現代漁業信息,2007(22).
[3] 日本初完全閉鎖循環式屋內型エビ生產プラント稼動、北陸農政局新瀉農政事務所、上越統計?情報センタ[Z].maff.go.jp/j/finding/zirei/08_it/pdf/057.pdf-2009-06-21.
[4] 周井娟:日本蝦產品進口結構變動規律與政策啟示[J].世界農業,2010(5).
[5] 張慧:市場觀潮正視養蝦業對環境的影響[N].《中國海洋報》水產周刊?市場經營,2003-04-11.
[6] 舒廷飛、羅琳等:海水養殖對近岸生態環境的影響[J].海洋環境科學,2002(5).
[7] 陳子強:對蝦養殖問題二、養殖[J].福建水產,1984(1).
[8] 徐啟家、劉夢俠:中國對蝦黑白斑病的初步觀察[J].齊魯漁業,1987(3).
[9] :養殖對蝦的纖毛蟲病害[J].動物學雜志,1990(25).
[10] 胡佐楚:廣東省對蝦養殖現狀和對策[J].水產科技,1990(1).
[11] 王安利、胡兆群:對蝦養殖、陸源污染與赤潮災害[J].海洋與海岸帶開發,1991(8).
[12] 葉建生:日本刺沙蠶的生物學特性及其在對蝦養殖中的作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0(15).
[13] 周洪:得內貿者得天下――國內對蝦產業發展思考[J].廣東飼料,2010(6).
[14] 李生:南美白對蝦養殖的現狀和對策[J].海洋與漁業,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