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課題階段性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科研方向和目的:
1、在每天上課的四十五分鐘里著重解決怎樣引導學生進行先期預習,自主的學習,主動思考的問題。注意問題和情境的創設。
2、在課堂教學中怎樣檢查學生的預習效果,怎樣讓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展示,進而能當堂消化所學的知識。
3、教師怎樣應用多媒體教學設備調動學生積極性,充分挖掘更好的方式方法。
4、教師怎樣組織學生鞏固學習效果,如何設計復習和考試(每日的小條,每周的單元卷,每月的總結,期末復習綜合卷)形成環環相扣自主探究的良好習慣。
二、課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
1、不再只關注“教”,而忽視學生的“學”,教學中要怎樣逐漸淡化老師的“教”。
2、讓學生學會怎樣進行先學及主動學習。
3、怎樣形成一套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體系。
4、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
三、在實際教學中的具體做法總結:
1、首先解決了寫好預習提綱的問題。
2、在班級課堂中,首先進行了分組,采取的是6-7人一個小組,選出組長,負責本小組的得分和管理,主要是在預習中出現的問題,都要經過小組長的手,反饋給老師,有一些簡單問題在小組內解決完成,解決不了的在展示課上進行展示講解。
3、就是因為學科的特點,比較抽象,學生在預習的時候,學生有時感到困難太多,討論的深度不夠等,下一步要注意再給學生以臺階性的東西,引導學生一步一步走向深入。
4、由小組長檢查,加上學生各自負責的學生把整理好的問題,交給老師,然后確定下需要展示的問題和具體題目,在黑板上進行展示,主要是學生的共性問題。在這里我們發現的問題是:學生開始講的深度還不到,要經過一定的訓練才行,怎樣讓學生盡快的加以提高?老師要注意思考和點撥。還有就是在下邊聽的學生在聽了之后,要及時再寫一遍才行,因為發現有的學生基礎太差,思路跟不上。
5、 課下要加強學生的相互輔導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相互教,效果比較明顯。但是應該怎樣才能保證課下學生的互動性的積極性?怎樣進行合理的搭配才能得到最佳效果?這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6、 測評應該靈活多變
在實際教學中,大多是當堂測試的比較多,這對于本節課內容的掌握比較好,在這里遇到的問題是,應該怎樣設計題目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應該考慮的是內容,學生,題目的難易設計。題目的展示用小黑板,印刷試卷條。用10分鐘左右,時間緊,能訓練學生的做題速度,但是也缺乏思維的深度,所以應該注意還要進行必要的周測評等,試題容量要大一些,這樣與當堂測試結合起來效果比較好一些。
各位領導、老師們:
我校課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研究》,是經xx縣教研室所批準的縣級立項課題,經過xx校領導的悉心指導和課題組的精心籌備,今天正式開題。我代表本課題研究組向大家宣讀本課題的開題報告: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無論從教師的角色轉變還是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我們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我們的步伐還邁得不大,學生還沒有真正擺脫束縛和禁錮,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還有的學生的學習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狀態,自主學習的能力不斷減弱。有的教師還不能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過分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迫使教師和學生陷入繁重的課業負擔,影響了師生的身心健康和學生全面發展。在全面實施推進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們認識到素質教育的本質是育人,探索研究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是很有實在意義的一件事,但這需要一個系統全面的研究,可以說開展此項課題研究是時代的需要,更是我校學情的需要。希望通過開展此課題的研究,實現學生兩種學習方式的轉變,即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和由傳授式學習向探究式學習轉變。
二、課題研究的任務及對象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繼承并運用這些研究成果,探索并研究如何培養我校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當然,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還要注意到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整合。
因此,我們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在學習和繼承的基礎,期望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力求探索出構建自主學習、
探究學習、
合作學習有機統一的教與學的模式和與之相應的評價模式,
將“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研究”形成一個完整體系,以此指導我校的常規教學活動,推動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面開展。
研究對象:1——6年級學生
三、研究的目標和主要內容
(一)研究目標
借鑒國內外與自主學習相關的研究成果,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本課題的研究目標為:通過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研究,切實轉變學生應試學習狀態下的被動接受式學習為主動式、探究式、合作式的學習狀態,培養良好的學習方法、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這個目標實現的過程中,轉變教師教育狀態下的填鴨式的灌輸式教學。
(二)研究內容
。本課題所研究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是指在主體學習理論支持下,以規范學生課前預習、
課堂活動以及課后鞏固落實等方式為切入點,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學習了解新的學習理念的基礎上,通過自身能力高質量地完成上述任務,從而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培養自己發現問題、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主動地學會相關的知識,提高自己動手操作的能力,并在此基礎上有所發展,最終形成終身學習能力。
四、課題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調查法,實驗法,行動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經驗總結法。
五、課題研究的實施步驟
本課題自
2019年
3月開始啟動,規劃到
2016年7月完成,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第一階段:(2019年
3月-2019
年7月)規劃設計階段。
選擇研究方向,由張宏組建課題組,設計課題研究方案,確定研究的目標、內容、措施、方法等,報上級部門審批、立項。
第二階段:(2019年
9
月-2020
年7月)課題實施階段
現對第一階段的課題研究情況進行簡要總結:通過理論學習讓教師們認識到自主學習能力對師生雙方的意義以及素質教育對學生的要求,然后通過研討、交流會、談心會等方式使全體教師達成共識。
具體工作如下:1、對實驗老師進行培訓學習。使教師認識到自主學習能力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激發老師們投入課題研究的熱情和積極性,通過學習掌握現代教育理論,提高課題研究的能力與水平。2、教師對學生們進行思想工作和具體的學法指導。比如
圍繞課堂教學,如何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這種方式開展課前預習,如何鞏固所學內容,如何完成作業,如何制訂自主學習計劃,如何復習等等,這一切是我們所有任課教師所面臨的重要任務,也是我們開展此項課題研究的重要任務。
第三階段:(2020
年
9
月-2016
年
7
月)結題階段
研究組成員進行理論學習,收集有關資料,全面展開研究工作,進行階段性總結和交流,并將研究成果以報告形式送交縣教研室,申請鑒定。窗體頂端窗體底端
六、課題研究的主要措施
1、加強課題的組織領導工作。成立課題研究領導小組,教務處和教科室負責組織實施。通過實施“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打造高效理想課堂”活動,促進老師們圍繞各自的教學實踐展開有效研究,通過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學習方式,改變作業布置方式、授課方式以及評價方式,
通過授課方式的改變影響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努力發現問題,查找原因,提出措施,進行落實,從而尋找到一條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
2、研究計劃的具體落實。將研究方案中的目標和任務細化,定出每階段的分步目標,對所有應完成的任務進行分工,明確責任,落實到位。全體教師要圍繞教學工作,把課堂改革作為研究資源,發現常態教學環境下自己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并結合課題研究撰寫教學案例、課堂敘事、課堂實錄等教育隨筆,呈現研究成果。然后各教研組以此為基礎制訂教研組課題實施計劃,負責具體管理本組成員的課題研究過程。每學期兩次(期中、期末)填寫小課題研究過程資料,并于期末時提交階段性課題總結,最后由各負責人完成階段性工作匯總。
3、組織培訓研究人員。定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和教育科研知識,掌握自主學習的本質特征。
4、對當前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進行現狀調查。制定問卷調查和訪談計劃,與學生、教師、家庭和社區緊密配合,營造良好的課題研究調查環境,確保調查結果的有效度、可信度和客觀性與真實性。
5、對培養學生良好自主學習習慣的方法進行研究。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民主和諧的人際氛圍中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課題研究人員要深入課堂,參加班級活動,組織好交流、討論,并做好資料的收集整理。
6、課題研究成員每學期至少進行兩次課題研究會,收集整理有關資料,進行階段性總結和交流。
7、制定研究工作制度,包括科研課題研究目標管理制度、監督檢查制度、專業學習制度、經費投入、使用與管理制度、成果處理制度、成果獎勵制度等,制定對課題主研人員的考核激勵措施。
8、增強成果意識。課題研究人員一定要認真總結在課題實驗中的經驗教訓,撰寫案例或教育敘事,并上升到理論高度,撰寫論文。
七、成立課題實施研究領導小組
組
長:
副組長:
成
關鍵詞:數學 習慣培養 主動質疑 合作探究
一、問題的提出
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指出:“習慣就是教育力量的基礎,是教育活動的杠桿,對教育者來說,習慣是本質現象之一,只有習慣才能使教育者把某些原則灌輸到受教育者的性格、精神系統以及他們的天性中。”我國現代教育家葉圣陶也曾說過:“教育就是養成習慣?!?由此可見,小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對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國內外大量的教學研究統計資料表明,對于絕大多數學生來說,學習的好壞,20%與智力因素相關,80%與非智力因素相關。而在信心、意志、習慣、興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習慣又占有重要位置。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建立穩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動力定型”。但是學生課堂氣氛沉悶,聽講不認真,不敢提問題;有些學生做題時不審題,也不善于獨立思考;有些學生對作業中做錯的題目,不是找其原因,及時糾正,而是走馬觀花,一帶而過;如果讓這些壞習慣任其發展,必然影響學生日后的健康成長。基于以上的認識我們認為當前深入研究小學生良好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既是學校發展的需要,更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
二、研究目標及內容
(一)目標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各種手段培養學生聽課、讀書、驗算、自習、預習、書寫規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優化學習過程,提高學習效率,為確保教學質量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內容
1.預習與復習的習慣。
2.認真聽“講”的習慣。
3.提出問題的習慣。
4.合作探究的習慣。
5.閱讀課本的習慣。
6.認真審題的習慣。
7.認真作業的習慣。
三、研究的對象與范圍
一至三年級全體學生。
四、課題研究的過程、方法及措施
(一)課題研究經歷了三個階段
1.準備階段:形成研究內容,制定研究計劃,理清研究思路,明確研究目標、內容。
2.實施階段:(1)搜集、查閱相關文獻資料;(2)確定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具體項目;(3)召開家長會,發告家長書,爭取家長的支持;(4)通過預定的課題要求和實施策略實施學生數學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3.總結階段:(1)整理研究資料,進行理性思考;(2)撰寫研究總結報告。
(二)采用了觀察法、實驗法、個案法、總結法等方法
(三)措施
教師要針對小學生的個性,因勢利導,期待進步。除此之外還要善于抓住時機,有效地對他們進行培養和訓練。同時,在這一培養過程中,必要的監督手段將有助于學生消除懶惰心理。建立起課代表領導的數學組長負責的雙層管理措施,能有效地檢查同學們的預習、筆記、作業和復習的各個環節。教師還可根據這些步驟的落實情況即時調整課堂,并可實施分層上課、分層練習、分層布置作業,在義務教育階段真正實施因材施教的原則。
五、課題組人員及分工
自申報課題后,數學教師全力以赴,積極投入到課題研究中。根據研究的分階段性,特別設立了低、中年級的研究,不同的年級進行不同方面的研究。中年級由成丕林、修嶸嶸、劉艷芳負責,低年級由周彩霞、楊宗興、賀賢波負責。
六、研究的預期成果形式
一、研究的目的:
1)探索具有東風小學特點的培養學生合作意識與能力的方法、模式、途徑。
2)在理論與實踐結合點上,總結合作學習、合作活動、合作生活的案例,促進學生合作意識與能力的提高。
3)更新干部教師的觀念,提高隊伍的整體素質,培養憂秀教師,促進學校工作。
二、指導思想:
以主體教育理論為指導,以教育學、心理學理論為依據,以學生為本,在“九五”課題研究的基礎上,深化主體教育研究,探索培養學生合作意識與能力的方法、途徑、模式,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健康地發展,為未來人才打好素質基礎。
三、研究的主要內容:
1、在學科教學中,深化“三學一訓練”教學模式的研究,探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的方法、模式。
2、在集體生活和教育活動中,深化“三自椫傅肌墓ぷ魎悸罰芯啃緯裳哦泳?、韩I髂芰φ耐揪?、方法?
3、在實踐活動中,精選、開發培養學生合作意識與能力的活動,形成東風小學必要的活動系例。
四、研究對象:東風小學全體學生
五、研究方法、原則、策略
方法:以行動研究法為主,輔之以觀察法和調查法。
原則: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實踐性原則、整體性原則、合作性原則。
策略;全員參與,主題研究,案例教育,滾動深入。
六、研究措施:
1、成立領導小組:
組長:佟岳
組員:全體干部,劉長榮、段景明
2、加強校科研室建設
使教科室成為教育教學的參謀部,教育理論的宣傳站,科研骨干的培訓站,課題的研究中心,指導中心和管理中心。
教科室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做好資料的收集、整理成果的擴展工作。
3、培訓隊伍
1)、學習主體教育理論及有關2 1世紀教育四個支柱的論述,特別是關于合作方面的論述,轉變觀念。
2)、自我總結“九五”期間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活動、生活的實例,加以完善,申報自己的研究課題。
4、成立三個子課題組(與主要研究內容相對應),分別課題領導小組成員為組長
合作學習研究組: 張舂旺
合作生活研究組: 王桂芝
合作活動研究組: 德育:范玉霞
藝術:郝文敏
體育:張振義
科技:張春旺
學科:劉學德
學校聘請有關專家做為顧問,以校研究實踐為主,上下結合。
使全體教師都參與到課題研究中來,努力實現方案式的工作計劃,研究式的工作過程,小結式的工作檢查和成果式的工作實效。在整體活動上每學期要進行有主題的研究活動l0次以上。
5、定期進行階段性總結、交流研討。堅持每學期一小結,每學年一總結。全體教師都要圍繞自己的課題進行總結,分學習、生活、活動三個組進行研討,總結推廣典型案例,進
行個案研究。
6、組織教師個人教育思想專題研討活動。
7、完善科研成果獎勵制度,建立科研成果申報制度。
(包括案例、論文、小結等)營造一種科研的氛圍。
八、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2002、2棗2002、12 學習理論,總結:“九五”經驗教訓,撰寫文獻綜述和課題論證報告。制定課題方案,成立課題組及子課題組。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市區教育科研工作會議精神,增強科研工作的實效性,努力探索出一條教學、科研、培訓三位一體的新模式,將教育科研寓各項活動之中、各項工作之中,切實發揮教育科研的先導作用,促進廣大教師形成在研究狀態下工作和成長的職業生活方式。
二、工作目標及措施:
(一)工作目標
1、做好“十一五”課題實施及課階段性總結工作;
2、進一步深化校本研究工作;
3、培養科研骨干市級1名、區級4名、校級5名;
4、實驗教師能獨立撰寫實驗計劃、實驗報告和教學案例;
5、出一本科研成果集。
(二)工作措施:
1、完善《公濱小學教育科研成果評選獎勵辦法》,定期組織教育科研成果評選,獎勵科研成果。將教師承擔科研課題以及科研成果的質量和水平作為教師個人評優、晉級的必備條件。
2、搞好課題管理和科研檔案管理,注重對研究過程的管理,科
研小組經常監督檢查、指導服務,明確分工,指派專人負責課題管理和科研檔案管理。
3、組建科研團隊引領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微觀研究。
4、啟動實施課題研究責任制、課題研究活動制度,增強領導及實驗教師的責任感,形成研究習慣。
5、依據“專家引路、骨干帶頭、全員參加”的培訓模式,大力
普及推廣現代教育理論,教育科研方法。
6、繼續實施校內科研骨干認定制度,實行校、區、市逐級推薦政策。
7、加大我校教育科研宣傳力度。及時與上下級傳遞最新信息。
三、具體安排:
三月:召開教育科研工作會議 宣讀修改后的科研獎勵辦法
實驗教師確定本年度的研究主題,開學初交研究計劃,學期末交研究總結 每學期上交兩份課題研究方面的教育案例和六篇教學反思 組建科研團隊 對教師進行科普知識的培訓
四月:實驗教師隔周開展一次研討活動
五月:聘請專家指導講座
六月:科研骨干教師的評選工作 各級論文的評審申報工作
七月:科研成果評選(課題校本)
涉外護理專業,主要是培養能適應國際衛生保健需要的具有一定人文社會科學與扎實的護理知識和技能,且熟練掌握外語(以英語為代表)聽說讀寫的國際型涉外護理人才[1]。為提高學生的專業外語水平,國內許多高校開始了護理專業課程的雙語教學,授課范圍主要局限在理論課程或《護理學基礎》技能訓練項目,主要采取的是保持式或過渡式雙語講授法,即母語教學為主,外語教學為輔,該模式由于存在有母語干擾,學生對母語的依賴性難以控制,給外語的學習形成了一定的阻礙;同時由于雙語課程基本限于理論課,專業實踐課程幾乎尚未開展,學生的英語學習語境存在有脫節的現象,由于缺乏練習環境,教學效果并不是特別理想[2]。縱觀現狀,涉外護理專業的雙語教學改革還有有待進一步的深入。
英語沉浸式教學:是指在一個相對封閉的教學環境中全時間段只能使用英語,使學生形成英語思維習慣,達到靈活運用該語言的目的。該教學模式源自加拿大,自引入我國后主要在幼兒園及中小學教育中使用,該手段能營造外語學習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學習的動力[3―4]。
通過參考文獻、借鑒成功經驗、課題組研討和專家論證,設計一套英語沉浸式實訓課程及評價體系。擬定《護理英語》課程的實訓課設計為英語沉浸式雙語教學課,課題組老師根據專業選擇合適的教材和教參,設計教學內容和方式,控制教學手段和過程,訓練學生專業英語聽說能力和和護理操作能力;構建多元化考試評價體系:(1)考試內容多元化:考核學生英語運用能力、技能操作的熟練程度、臨床思維能力、學習態度、人際溝通等能力:(2)考試方式多元化:有英語會話、英語筆試、情景模擬、角色扮演、技能操作、臨床思維等;(3)評分對象多元化:由教師評分、自己評分、他人評分等方式結合給予最后的分數;(4)成績評價多元化:采取平時測試、階段性測試、期末測試相結合的方式;同時,課題組成員共同編寫整合式雙語實訓項目指導書,制作全英文多媒體課件及操作視頻,建立網路學習平臺,構建雙語實踐考核評價體系。
英語沉浸式實訓課程的開展 ① 實驗前,向學生解釋課程改革的意義和方法,交代師生的注意事項和配合內容;②在開學前制定好教學計劃和安排,課題組編好講義和教材,授課前課題組老師通過集體備課或說課進行教學環節和效果的控制;③授課前將相關講義和可利用資源分發給學生預習;④授課時,教師采用沉浸式教學法授課,即便是和學生交流及解答疑問均使用英語。迫使學生在脫離母語的情況下,專注于英語的學習;⑤授課形式多樣,如 “無菌術”可以采用演示法, “模擬手術”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 “接生”可采用情景模擬, “臨床思維訓練”采用PBL及情景訓練;⑥多元化階段性考核和總結性考核,在英語實訓課程結束后,就所學生的內容進行階段性考核,要求考試內容多元化、考試方式多元化及評分對象多元化;教學期末時,進行整合式總結性考核,采用多站式考核法,如考試時給予考生一個案例,再根據案例的護理需要,逐一完成多學科的多考點的輪轉式考核。以糖尿病病人護理為例,先考核病歷的收集,考察學生專業英語交流能力和護患溝通能力,再考核 “皮下注射”胰島素,考察護士的操作能力和英語溝通能力,最后考核“糖尿病健康教育”,考察學生的健康教學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
在涉外護理專業開展以英語沉浸為背景的實訓課程,可滿足教育國際化的迫切需要和培養創新型復合人才的需要。通過在實訓課程教學中開展沉浸式雙語教學,營造專業英語的使用環境,改變“啞巴英語”的現狀,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專業英語交流溝通能力,為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護理人才做準備。
【關鍵字】高二英語;階段性復習;方法
進入高二后,雖然學生的自主練習機會和高一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在訓練題重復評講、練習中也很容易讓學生產生枯燥的感覺。而階段性復習,不僅能保障學生學習興趣,還能有效改善教學質量。因此,在高二英語教學中,必須充分利用雙邊功能,在聽說讀寫的基礎上,進一步改善教學成果。
一、抓住詞匯,增強學生語言應用能力
(一)強化詞匯應用
詞匯作為整個英語學習的奠基石,對提高語言應用能力以及教學質量具有重要作用。在日常英語學習中,由于高中英語詞匯比較零散、數量較多,所以英語老師在教學中必須有足夠的毅力、耐心、恒心;通過主動探尋最佳的記憶方式,將詞匯分門別類地串聯成線條裝入學生大腦。
單詞拼寫和用法作為高中英語學習的重點,必須緊緊抓住。在單詞拼寫中,由于單詞拼寫是每個單元必須正視的內容,必須根據學生情況進行鞏固、加深,才可能將重復性記憶、容易遺忘的內容烙印在腦海中。在英語考試復習前,除了必須要求每個學生對重點、難點單詞進行強度記憶外,每個學生還必須擁有自己的筆記本,并且將課堂檢查、小組競賽與課后練習有機地聯系起來,隨時做好記錄與默寫工作。在此期間,為了從根本上保障教學效率與質量,必須對其進行硬性規定,如:最多能錯幾個單詞;而對于考核不過關的學生,應該再次默寫,并且直到達標為止。
為了鞏固單詞用法,在課堂檢查告一段落后,必須對常用詞匯以及句型進行檢查。在檢查時,為了保障學習效率,老師必須具有系統、有效的學習方案,對于出現頻率較高的單詞進行精確的定位。例如:使專心(absorb),通過句型轉換可以演變成be absorbed in(全神貫注……),和它意思相近的詞匯有get/be lost in,be occupied in/with,be dedicated/addicted to。再比如:使適應(accommodate),通過句型轉換可以演變成accommodate oneself to changed circumstances。這樣就能在進行單詞默寫的同時,對應用句型與短語進行復習,這樣不僅能增強學生的記憶能力,還能在復習的同時,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
(二)充分應用教材,增強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
在高二英語階段性復習中,由于時間緊湊、復習任務繁重,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必須努力分析教材內容;通過認真分析與取舍內容,把教材各個知識點有機地聯系起來。例如:在reading與project重點短語和句型中,對于高二階段性復習策略可以使用直接默寫的形式;而對于短語或者句型練習,必須將使用頻率較高的短語直接提出來,然后進行重點復習。例如:in demand,suffer form,in response to,be likely to等。
另外,對于單詞復習,我們也不能單純地將其視為語法學科,而是通過制定練習策略達到教學目標。在這期間,為了順利完成階段性目標,除了要給予學生足夠的自外,還必須引導學生自主歸納;通過小組協商、歸納等形式,對復習內容進行梳理、總結。
二、組織高效的訓練形式,增強英語教學質量
(一)規范階段性復習
在高二英語階段性復習中,為了保障教學質量與訓練成果,必須以因材施教為根本原則,正視學生差異,設計出符合學生發展、學習的層次性課題。由于平時很難遇到150分兩個小時完成的題型,到了診斷性考試或者期末時,很多學生都不能把握。針對這種現象,老師必須充分應用模擬題重組、分解,對學生限定的時間以及解題時間進行重組,進而提高學生分值。
(二)強化階段性講評方式
對于階段性講評,為了保障講評質量,在講評時,老師必須遵循相關規則;在老師主導作用、學生主體作用發揮時,進一步強化相關知識體系,讓學生思維得到創新。為了充分打開學生思維,在主體性規則學習中,老師必須對相關內容進行指導,從而讓教學反饋從單向變成雙向、多向。對于有針對性的講評,除了要有突破口,還必須根據學生成績,進行階段性教學。
三、結束語:
復習就是對新知識的鞏固,對已有知識建構一個網絡體系,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清晰的意義建構,所以有經驗的老師都重視復習的質量,尤其是階段性復習。階段性復習作為高二英語教學的重點,為了保障教學質量,老師必須從實質上增強課堂復習以及練習過程。通過鼓勵學生參與,增強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幫助學生達到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一、以課題組為主體,形成研究共同體
對于剛嘗試開展課題研究的幼兒園來說,光具備強烈的科研熱情是遠遠不夠的。作為幼兒園的園長就要做到通觀全局,良謀善策,又能工于具體,才能使教育科研管理高質高效。
1.鼓勵教師敢于失敗,大膽嘗試
俗話說“失敗乃成功之母”,教育科研的實施與探索本身就包含了許多不確定因素。因此,信任、尊重、理解每一位教師是前提,給予教師更多的思考空間和探索余地是關鍵。園長所給予的鼓勵與指導,不僅能化解教師對課題研究的懼怕感,還能激起教師更多的探索熱情。
2.把現場指導作為課題研究的切入口
在實施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我發現一線教師的課題研究往往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主觀性,不知道如何把課題研究的思想滲透在活動中。這對課題研究的深入發展是極為不利的,為此,我們特意邀請了熟悉我們課題的專家來我園進行專題指導,并把課題觀摩活動與理論指導相結合,讓教師在實施與分析的過程中理解與消化,從而逐步內化為自己的研究行為。
二、以園本教研為基礎,進行園本行動研究
日常生活雖說非常瑣碎,但只要教師做到心中有課題,那么,日常生活中的研究也能做到事半功倍。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總有一到兩個正規活動,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與實施的,且很多活動都來源于幼兒的興趣點。在幼兒感興趣的活動中,教師將相關的課題研究內容滲透其中,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學習與內化,從而逐步達到課題研究的目標。
三、建立健全檔案管理制度,提升幼兒園科研管理層次
理論意義:“環境保護、教育為本”。年在《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中指出:“中學生及幼兒園教育應結合有關內容普及環境保護知識。”兒童是世界的未來,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結合學科教學,滲透環境與發展知識的教育,從小培養環境的初淺知識和簡單技能,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職責,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也是貫徹國家教育方針的體現。幼兒教育是人接受知識最初的學習活動,幼兒環保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環保意識的培養有利于激發幼兒認識的興趣和探究欲望,幫助幼兒學習運用觀察、比較、分析、推論等方式進行探索,初步形成環境保護意識、情感。本課題的研究,有助于幼兒環保教育意識的培養的研究,有助于促進我市環保教育的發展,提高幼兒園的保教質量,素質教育的實施有更充實的切入點。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
10月,國際環境教育會議發表的《貝爾格萊德》中提出了環境教育的公認目標:“促進全世界人類去認識并且關心環境及其有關問題,并促使其個人或集體具有解決當前問題和預防新問題的知識、技能、態度、動機和義務。”
根據環境和環境教育概念的內涵,以及《貝爾格萊德》中提出的環境教育目標之精神。將幼兒園《幼兒環保意識的培養》課題研究目標確立如下。
1.激發幼兒熱愛自然,有初步好奇心和環境責任感,并有初步的環境保護的意識;
2.明確要動手動腦去探究身邊的環保;
3.尋找幼兒園環境教育課程內容.
三、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1.通過調查研究了我園幼兒環保意識的現狀;
2.影響幼兒環保意識培養的主要成因及其分析;
3.探索幼兒環保意識培養的方式;
4.幼兒環保意識培養等途徑、方式、方法的探索。
四、課題研究的重難點
重點是:幼兒環保意識的培養方式。
難點是:幼兒環境教育方式的探索。
五、課題研究的對象和范圍
對象是:2.5—6歲幼兒
范圍是:區直機關第三幼兒園小朋友群體。將在本園環境教育質量上綜合一般的班級,選取部分有代表性的班級為實驗對象。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
1.調查問卷法:對幼兒問卷調查,掌握家長對幼兒實施環保培養程度及其影響,幼兒環保行為發展主要原因。為針對性的設計實施方案提供客觀依據。
2.行動研究法:教師對自己采取的教學方法在過程中所進行的設計——探索——反思——探索的過程的實錄,老師在活動中成長的過程,幼兒在活動中主動學習、探索的過程。
七、課題研究階段
第一階段.9月——.1月幼兒環保意識狀況調查問卷;
a.擬訂家長調查問卷方案;
b.準備調查材料,實施調查;
c.收集整理統計分析調查材料和結果
d.撰寫調查報告
第二階段.3月——6月
a.實施實驗;探索對策,落實實驗對象
b.根據方案,實施實驗;
c.收集整理處理實驗數據和資料
d.總結實驗結果,撰寫影響幼兒環保意識形成的原因分析論文等。形成階段性成果。
第三階段.9月——.9月
a.總結各班研究成果
b.修改總體研究報告
c.申請課題鑒定、驗收
第四階段結題、驗收
等待結題、驗收,準備相關材料。
八、課題成果形式
九、課題組人員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