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康復治療學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探討混合式教學模式用于康復治療學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效果。方法選取重慶醫科大學2018-2019年進行專業課神經康復學學習的2屆康復治療學專業學生124名,將2015級54名學生設為對照組(采用常規教學),2016級70名學生設為研究組(采用混合教學模式融合創新創業教學理念)。對比分析2組學生教學效果與滿意度。結果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學生創新學習能力、創新知識基礎、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技能均有所提升,尤其是在學習成績、崗位勝任力等方面。結論利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線上和線下融合教學可將書本知識、創新想法、創新實踐(創業)巧妙連接,相輔相成,能提高學生自我學習的動機和能力,更有利于推進康復治療學專業的教學改革。
[關鍵詞]神經康復;教學方法;教育改革;創新創業
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傳統教學與網絡平臺教學相結合,教師主導教學過程,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融合了線上和線下教學的最佳實踐經驗,是未來高等教學模式發展趨勢之一[1]。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簡稱雙創教育)是經濟新常態下形成的全新教育理念,指通過高校課程教學讓大學生了解創新創業內涵,繼而產生積極的應對創新和實踐創業的心理狀態[2]。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大學生雙創教育強調“面向全體”和“融入人才培養體系”,提出在專業教育的基礎上以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為先導,以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為重點,高等學校雙創教育進入新階段[3]。“十二五”期間為強化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強化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增強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有力推動了高校綜合教學改革,切實提高了高等教育質量[4]。2019年教育部關于印發《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管理辦法》的通知提出,秉承“興趣驅動、自主實踐、重在過程”的原則,為大學生創新創業具體實施提供了指南性的參考。在最新的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中,五次全會提出要在“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可見,隨著即將開始的“十四五”時期,社會對應用型創新康復治療人才的需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慶醫科大學康復治療學專業在角色認知教學[5]基礎上運用多學科協作案例式教學(多學科協作組聯合以案例為基礎的學習)在骨科康復學教學中[6],從2017年開始基于“專業課程-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理念,探討了如何將混合式教學模式用于雙創教育中,并在神經康復學課程中進行實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重慶醫科大學2015、2016級康復治療專業本科學生124名作為研究對象。將2015級54名學生設為對照組,2016級70名學生設為研究組。研究組學生中男16例,女54例;年齡20~24歲,平均(22.06±0.78)歲。對照組學生中男17例,女37例;年齡21~26歲,平均(22.54±0.99)歲。2組學生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學生理論課使用的教材、教學大綱、學時等均相同,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實踐學科康復治療學專業必修課程神經康復學。
1.2.2教學實踐對照組采用常規教學。研究組采用混合教學模式融合創新創業教學理念,圍繞“基于專業課程-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理念將雙創教育融入混合式教學的神經康復學,具體方法如下。1.2.2.1教學內容與時俱進將教學內容與雙創融合,如在肌痙攣康復章節中教學設計從痙攣發現的科研歷史小故事到創新輔具的研發,突破難點內容,追本溯源、緊扣前沿,以崗位勝任力為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跨學科整合。1.2.2.2由傳統“教”到“學”的轉變以學生為主體參與“課前-課中-課后”混合式學習,在課堂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通過啟發式、問題導向、翻轉課堂等方法逐步引出學生對重點內容的掌握,強化創新能力的培養。1.2.2.3在前期角色認知培養的研究基礎上[3]引入“小組學習”的教學組織形式學生通過組內角色扮演,參與課堂臨床/創業實戰,不僅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臨床思維能力,同時,提高了學生在今后創業過程中的團隊協作精神。1.2.2.4豐富教-學-研-產的循環如在腦卒中康復章節中學生通過自主創新,研發功能障礙輔具,鼓勵專利申報及技術轉讓。從產品開發、團隊組建、計劃制訂及企業的設立與經營管理等方面為學生創業提供實用的方法。1.2.2.5多維評價方式促進師生全面發展針對學生在傳統評價基礎上豐富學生課上、課下評價,并引入了知識應用、創新創業的評價;針對教師采用課堂實時滿意度調查,創新成果、教改成果等評價指標。以上多維度的評價形成了PDCA[plan(計劃)、do(實施)、check(檢查)、action(處理)]循環,不斷提升教學質量。
1.2.3評價指標將師生自評、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同行評價、教學主管部門評價結合起來,從成績提升、崗位勝任力加強、創新創業能力持續發展、教學研究能力提升、師資培養促進等多維度建立評價體系,旨在評價神經康復學的教學成果。同時,教師設制大學生創新能力評價表,包含18個條目,從創新學習能力、創新知識基礎、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技能等方面考核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旨在評價“基于專業課程-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理念的整體效應。
1.3統計學處理
應用統計軟件Medcalc15.6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
2結果
2.12組大學生創新能力評價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學生創新學習能力、創新知識基礎、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技能均有所提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2.22組學生教學效果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學生成績明顯提升,神經康復學形成性評分提升9分。崗位勝任力加強,在臨床實習階段學生思維更活躍,服務患者的滿意度提升,職業獲得感加強。創新創業能力持續發展,5名學生已參與完成2項實用新型專利申報,1名學生參加了2019年全國手功能康復創意大賽(2019年8月,上海)并榮獲“優秀獎”。促進師資培養教研室譚波濤教師獲2018年全國高校(醫學類)微課教學比賽一等獎(神經源性膀胱的臨床表現和康復評定),并榮獲重慶市普通本科高校2019年課堂教學創新大賽一等獎(痙攣的康復治療)。
3討論
線上與課堂教學互補的混合式教學方式已成為大家共同的關注點,運用到康復治療學專業課程教學中發現,學生更加合理利用時間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和實踐操作練習,學習積極性和實踐技能均大幅提高[7-8]。另有研究發現,在中藥鑒定技術等實踐型課程中構建線上和線下混合課程彌補了傳統教學中課時的不足,從知識、技能、應用等多方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專業能力[9]。2020年病毒肺炎疫情迫使各行業改變生存方式,也給高等教育帶來深刻影響和變革。教育技術提速已成為高等教育應對疫情的變革重點。在學生不能返校學習的情況下教育部推出了22個線上課程平臺、2.4萬門課程,各高校也都全力開發和運用技術手段,保證了“停課不停學”。在線教育和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為高等教育發展插上了翅膀,教育技術的變革慢不得、等不起、要跟上[10]。有研究表明,在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大背景下線上和線下教學的開展,在不降低專業實驗實踐課學生的學習質量的前提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11];同時,也應該以學生為本、了解學生多元媒體混合上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關注的焦點才能更好地改善課堂、提高授課效率、效果[12]。然而,對基于雙創教育理論的混合課程教學的研究并不多[13]。本研究在將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內容及評價體系以神經康復學為載體,實踐了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雙創教育,結果顯示,利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線上和線下融合教學可以將書本知識、創新想法、創新實踐(創業)巧妙連接,相互相成,提高了學生自我學習動機和能力。基于此,總結經驗,初步將“基于專業課程-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理念貫穿于物理治療學、作業治療學等其他康復治療學專業課程,從而建立和完善康復治療學專業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康復治療學雙創教育的實踐是將大學生雙創教育理念轉化為教育實踐的有效舉措。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以從以下3個層次促使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持續發展:(1)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激發學生創新創業動力,在課堂上依托角色,激發學生創新潛力[14];(2)面向有較強創新、創業意愿和潛質的學生,提高其基本知識、技巧、技能的專業課程,將專業知識技能轉與創新有機結合,促成創新專業技術技巧萌芽;(3)旨在培養學生創新創業實際運用能力的各類實踐活動課程,以項目、活動為引導,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有針對性地加強對學生創新過程的指導,實現實物、理念、技術,甚至研發創新[15]。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學生提升明顯,包括大學生創新能力明顯改善、神經康復學成績提高、崗位勝任力加強、領導力加強、創新創業能力持續發展等。同時,促進了教學研究能力的提升及師資培養,實現了“教-學-研”的同步發展。未來,隨著“基于專業課程-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理念的發展,創新創業課程覆蓋面的擴大,課程體系的完善,創新創業評價體系的更科學化,將實現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全面提高,“教-學-研-產”的全面發展。
作者:馮雅麗 殷櫻 譚波濤 楊坤蓉 虞樂華 單位: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康復醫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