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深度學習下的化學啟蒙實驗教學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深度學習是一種基于批判性理解的學習,是學習者以高階思維的發展和實際問題的解決為目標,以整合的知識為內容,積極主動地、批判性地學習新的知識和思想,并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且能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種學習。[1]九年級是化學基礎教育的啟蒙階段,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化學思維的重要階段。實驗是化學的靈魂,化學啟蒙教學離不開實驗。《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中應高度重視實驗教學,充分發揮實驗的教育功能,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動手做實驗的機會,鼓勵開展微型實驗、家庭小實驗等。”[2]在化學啟蒙實驗教學中,教師運用深度學習理念,可有效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化學思維。基于此,筆者從四個方面探討化學啟蒙實驗教學如何促進學生深度學習,以期拋磚引玉。
一、創設生活情境,著意遷移應用
深度學習要求學生對學習情境的深刻理解,對關鍵要素的準確判斷和把握,在相似的情境中舉一反三,也能在新情境中分析判斷差異,并能遷移應用。學習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對知識理解得越好,越有可能發生遷移應用。在實驗教學時,教師應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和方法解釋生活現象,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案例1酸和堿之間發生的反應教師出示三瓶廢液,是分別來自三個工廠排出的三種廢水:含鹽酸的廢水(廢液A)、含硫酸的廢水(廢液B)以及含氫氧化鈉的廢水(廢水C)。提出問題:這些廢液能直接排到環境中去嗎?你有什么解決辦法?那種辦法最好?學生思考回答:不能。用堿把酸反應掉,用酸把堿反應掉。最好的辦法是將廢液A與廢液C、廢液B與廢液C直接混合反應。教師說明,這只是猜想,需要通過實驗來檢驗和確認。教師介紹本節課的框架:酸和堿都能發生化學反應嗎?酸和堿反應的實質是什么?酸和堿反應在生活和生產中有何應用?教師演示:氫氧化鐵與稀鹽酸、氫氧化銅與稀硫酸的反應。學生觀察:氫氧化鐵沉淀消失,氫氧化銅沉淀消失,說明它們發生了化學反應。教師設計兩個問題:問題1:由于廢液都是無色溶液,反應無明顯現象。廢液A(B)與廢液C能反應嗎?如何設計實驗檢驗廢液A(B)與廢液C是否發生了反應?這是一個真實的問題,這個問題具有開放性和一定的探究性,這樣產生深度學習。方案一:依據酸和堿的性質,用金屬、金屬氧化物等檢驗酸是否存在,用紫色石蕊、無色酚酞等檢驗堿是否存在。方案二:依據溶液的酸堿性,用PH試紙,測量變化前后溶液的酸堿性變化。方案三:化學反應的過程中伴有能量的變化,用溫度計,測量變化前后溶液的溫度變化。引導學生分析三個方案,其中方案一最簡單,方案三可能溫度變化不明顯,方案二是定量實驗,將實驗現象和結論填入表1中。問題2:從微觀角度看,酸和堿反應的實質是什么的?以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為例。學生分析如下:HCl=H++Cl-、NaOH=Na++OH-,反應前四種離子H+、Cl-、Na+、OH-,水是難電離的物質,反應后只有Cl-、Na+,說明酸和堿反應的實質是H++OH-=H2O,即每個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反應生成一個水分子。情景1:被蚊子叮咬處腫成大包,這是蚊子在人的皮膚內分泌出蟻酸,使皮膚腫痛。你有什么辦法減輕癥狀嗎?學生知道可以涂抹含堿性的物質,根據以往經驗,認為可以涂抹牙膏、肥皂水、花露水等,但不能涂抹氫氧化鈉,因為它的腐蝕性強,會造成皮膚的二次傷害。情景2: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說出其中的原理。學生知道,熟石灰是堿性物,能與土壤中的酸性物質發生反應,但不能用氫氧化鈉,因為它的腐蝕性強,雖然熟石灰也有腐蝕性,但熟石灰微溶于水,所以它的腐蝕性對農作物影響較小。本案例以“廢液的處理”這一生活問題引入新課,在實驗過程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設計實驗方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歸納得出酸和堿能反應生成鹽和水的實質,并運用演繹法進行遷移,了解酸堿反應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體驗“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生活”的課程理念。
二、進行證據推理,促進知識建構
深度學習的基礎是理解性學習,關鍵在于主動的知識建構,價值則體現為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和遷移。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在實驗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證據推理,挖掘知識的內在聯系,有效構建原有知識與新知識結構的聯系,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內化。案例2鹽酸的化學性質教師提供紫色石蕊、無色酚酞、鐵釘、鋅粒、銅片、生銹的鐵釘、氧化銅粉末和碳酸鈣(雞蛋殼)、硝酸銀,要求學生分類。學生分類:這些物質可分為指示劑(石蕊、酚酞),金屬(鐵釘、鋅粒、銅片),金屬氧化物(鐵銹、氧化銅粉末),鹽類(碳酸鈣和硝酸銀)。教師演示實驗:讓鹽酸和不同的物質反應,學生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教師設置三個引導性問題:問題1:你認為它們是否發生了化學變化?哪些證據支持你的推斷?此問題難以直接觀察獲得答案,這樣就產生了深度學習的動機,避免學生走馬觀花。問題2:從以上幾個實驗看出,鹽酸具有哪些性質呢?問題3:鹽酸的這些性質分別具有什么用途?匯報交流:以分組的形式進行匯報,并嘗試對實驗現象進行適當的推理。其他組的同學進行評價或質疑,并由該組學生做出解釋。最后,思考:物質的性質與用途有什么關系?此問題具有一定綜合性,實際上是知識的深度應用,最后畫出知識結構圖,如圖1所示。證據推理是指依據事實根據,進行合理推理從而得出結論的方法。本案例從探索物質的一般框架入手,要求學生收集證據,進行證據推理,激發學生深度學習的動機,他們自我建構鹽酸的性質知識體系,將所學習的化學性質遷移到生活中,促進深度學習發生。
三、關注實驗內涵,強調信息整合
深度學習強調信息整合,提倡將新知識與已知概念和原理聯系起來,整合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從而引起對新知識的理解、長期保持及遷移應用。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挖掘課本中實驗的內涵,尊重和利用學生的前概念,啟發學生思考,對其進行恰當的引申、拓展、反思、整合,進而轉化錯誤前概念,促進學生實驗能力的提升。案例3二氧化碳與水是否發生化學反應可樂、雪碧等飲料中都含有二氧化碳,但卻叫碳酸飲料,為什么不叫二氧化碳飲料?打開瓶蓋看到飲料冒泡,這些氣體是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因氣壓減小而生成,還是因為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而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對上述問題的解答,教師往往忽視學生的相關前概念,學生由此產生認知上的困難。怎樣幫助學生轉化前概念,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呢?教學設計如下:教師演示:在一個充滿二氧化碳的軟塑料瓶里,迅速倒入少量水,立即將瓶蓋擰緊振蕩,觀察有什么現象,如圖2所示。思考與討論:二氧化碳溶于水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生化學變化呢?如何檢驗?設計實驗:取兩支試管,分別加入少量蒸餾水及圖2中變扁的瓶中液體。然后分別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試液,觀察兩支試管中液體顏色的變化,如圖3所示。質疑問難: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通常1體積水中能溶解1體積的二氧化碳。那么,二氧化碳是酸性氧化物能否也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人感知客觀現象的能力是有限的,懂科學的人并非只用眼睛看世界。我們需要有懷疑的態度,在行進的過程中暫時停下來想一想:是這樣的嗎?我們有沒有搞錯?課堂開始躁動,學生紛紛提出自己的猜想。假設1:二氧化碳溶于水,但不與水反應,二氧化碳使石蕊試液變色。假設2:二氧化碳溶于水,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試液變色。學生自選實驗器材:水、石蕊試液浸泡過的干花,石蕊試紙、二氧化碳等。設計一個實驗,證明是二氧化碳還是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的碳酸使石蕊變紅。實驗方案如圖4所示。美國著名數學家波利亞指出:“在教授一門科學(或一個理論,或一個概念)時,我們應該讓兒童重走人類在大腦進化過程中走過的重要幾步。”[3]本案例圍繞二氧化碳是否與水反應的前概念,引導學生自我質疑提出新的假設,學生能夠通過自身思維方法批判性理解學習活動,為他們終身發展提供了一種新思路,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四、進行創新評價,指向問題解決
深度學習的目的是要解決認知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強調批判性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斷通過評價調控學習過程及結果,以促進學生解決問題,促進高階思維的發展和深度學習的實現。實驗中異常現象的出現,會對學生產生認知沖突。[4]在實驗教學中,針對異常的實驗現象,教師不要采取回避的態度,甚至可以設計一些“異常”的實驗,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反思和探究,從而解決問題并對原有實驗建立新的認知。案例4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的測定”這個實驗在小學科學里可能已經做過,但因燃燒的物質是蠟燭而不是磷,實驗誤差較大。為了理解教科書的實驗裝置和實驗原理,先讓學生閱讀拉瓦錫對空氣成分的科學實驗(如圖5),然后回答下列問題:在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的實驗中實驗原理是什么?在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的實驗中會有哪些現象?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的實驗中實驗結論是什么?學生討論得出:用汞與空氣中氧氣反應并耗盡,瓶內減少空氣的體積與進入鐘罩內汞的體積相等;鐘罩內的汞上升且體積約占剩余氣體體積的1/5,加熱氧化汞后產生的氣體體積與實驗中消耗的氣體體積相等;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的實驗,說明空氣中氧氣的體積約占1/5。教師演示實驗,(如圖6)實驗過程中,點燃燃燒匙內的紅磷,立即塞緊瓶塞,突然,瓶塞被沖出,筆者趕緊塞緊,繼續實驗。火焰熄滅后,振蕩集氣瓶,打開導管上的夾子,學生發現燒杯內的水沒有被大氣壓壓入集氣瓶中。這些異常現象,產生的原因是什么?討論1:為什么同樣用紅磷來實驗,實驗的結果偏小呢?學生討論得出,紅磷不足,氧氣未完全燃燒;裝置漏氣,瓶內氣壓變化較小;未冷卻到室溫就打開止水夾,瓶內剩余氣體受熱膨脹,這樣為學生改進實驗做好鋪墊。討論2:在實驗過程中,為什么瓶塞會被沖出?為什么水不被壓入集氣瓶?由于燃燒放出大量的熱量,瓶內氣體受熱膨脹,如果瞬間沒有塞緊,容易導致瓶塞被沖出,此時再塞瓶塞,導致瓶內氣壓變化不大,所以水也不會壓入。討論3:應如何從減小實驗誤差的角度來改進本實驗?學生考慮換用白磷,白磷的著火點低,采用光加熱,如果還是用紅磷,則采用電加熱,避免空氣進入和瓶塞沖出等。針對實驗意外事件,從學生視角設計三個開放性問題,從問題解決的角度,給學生充分時間討論,讓學生暴露學習的困難和錯誤,并為學生提供自糾和互糾的機會,這是一種高階思維的鍛煉,也是學生深度學習的體驗。
五、結語
學生是否深度學習具有三個基本特征:注重批判性思維的運用,強調知識的遷移和應用,指向問題解決。在化學啟蒙實驗教學中,不僅要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更要體現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遷移應用,培養其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他們體會到化學學習的樂趣,引導應用、分析、綜合、評價,促進深度學習,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安富海.促進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14,(9):57-6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35.
[3]鄭青岳.鄭青岳科學教育講演錄[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32.
[4]胡尚生,趙玉珍.基于深度學習的化學實驗優化實踐與思考[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7,(3):17-19.
作者:陳懋 費志明 單位:海寧市斜橋中學